|
|
|
|
[CHAAD] 丧葬规模富者铺张,贫者从俭,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。 老人年迈,晚辈即着手备办“寿料”(棺材);也有老者自筹。一柏,二杉、三楸,四杂木,以棺材结构的用料粗细多少分“四块瓦”、“八仙”、“十圆”、“十二头”、“十六头”等。给“寿料”上漆谓“收厢”,亲友祝贺,喜其成而祝其不用。寿衣讲究上七下四或上四下三,穿单不穿双。 老人垂危,要烧纸轿或纸轿夫。断气后则烧“倒头纸”,立即用黄表贴门神,给死者理发、沐浴、整好衣服,抬在草垫上,脸蒙纸称“盖脸纸”,手提饼谓之“打狗饼”,旁放熟面条一碗,用筷子挑起,谓之“过桥面”。子女向亲友、邻里报丧,富者发讣文。入殓后,等至亲到齐,启棺一睹死者遗容;盖棺时,子女及亲属围棺哭泣,与遗体告别,禁忌泪水滴入棺内,然后封棺糊口。 葬无定期。贫者棺薄葬速,七日内上山。富者棺厚葬迟,最多有停放三年者,一般在七日内。三天(或五天或七天)开吊。灵堂布置:男死曰“当大事”,女死曰“音容宛在”。两旁对联多为“日落西山常见面,水流东海不回头”。供桌上放置灵牌,民国年间个别富户有亡者影像,男孝子戴麻冠,穿孝袍,腰系草绳,足穿白布蒙孝鞋,出殡时穿草鞋;女孝子缠孝帕、穿孝衫、围孝裙、穿白鞋,发鬓边吊白棉球。对吊唁者皆发白孝帽以示哀悼。孝子拿竹棍上缠白纸花的“哭丧棒”。悼念者来吊唁,孝子在灵旁跪哭,给吊者还礼。开吊日,备酒席宴请吊客,门口设乐队。来吊者持送的奠仪有火纸、幛幔、供献等。也有做大型纸扎,多以竹篾编制骨架,上糊彩色纸,扎成人形有四大金刚、开路将军、显道神;兽形有青狮、白象;花卉形有梅、兰、菊、竹等;还有金山、银山、金斗、银斗。夜间围坐唱戏,不化装唱“万子”、唱孝歌,直至天明。夜半将棺木抬起、垫高,以备天明出殡,叫做“升灵”。富者在开吊日请有礼宾,举行葬礼,请僧、道诵经超度亡魂。 葬地及出殡日期,由阴阳先生按八卦选定,出殡时由长子或承重孙跪灵前打“窖纸盆”然后起灵,再打“开路碗”。男孝子在灵前拉纤,女孝子在后坐轿送灵。灵前鼓乐、纸扎、和尚、道士,灵柩用双木杠捆扎,盖棺罩,木杠上装饰龙头龙尾,用36人或28人、24人、16人抬灵,灵旁奏哀乐、灵后几乘或十几乘轿抬女孝子。第一乘用花轿,由晚辈中主要人抱灵牌坐其中,其他亲友戴孝送灵。沿途撒纸钱,路口放鞭炮,吹吹打打送灵上山。在中途女孝子及亲友转回,男孝子跟灵上山至墓地下塘,以五谷撒棺盖,阴阳先生按罗盘定位,壅土葬埋。次日孝子到送葬者各家叩头“谢孝”。三日后圆坟,丧葬结束。如系幼丧,称“少年亡”。父母尚在则速葬,不举行仪式。 丧葬结束后,后代对死者还要守孝三年,家中供一木主,每日三餐供饭。守孝年份,逢年不贴红对联。第一年不贴,第二年贴黄色纸或兰色纸,第三年贴粉红色纸,楹联多写:“守孝不知红日近,思亲惟望白云飞”。且不看戏,不饮酒作乐,孝子剃发时耳后留一撮头发不剃。官员要“丁忧”三年,三年满后送灵卸孝,一切如常。 民国年间,丧仪逐渐简化,不“丁忧”、不守丧。建国后,提倡丧事简办,破除迷信。城乡办丧,搭灵棚守灵,唱“万子”或孝歌。治丧时放鞭炮,送花圈、挽幛,三天内举行追悼会,届时参加追悼者佩白花,戴黑纱,由死者所在单位主持,奏哀乐,致悼词,向遗体告别,然后送葬。1979年11月起,城区改土葬为火葬,农村仍沿土葬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