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川道稻田区以麦、米为主,两山以包谷为主搭配其它杂粮。每日早餐稀食,城乡多为包谷粥或米豆稀饭;副食配以酸菜或黄豆芽,有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”之俚语。富户除稀食外,再搭配馍馍(馒头)或烙饼;副食有豆腐、豆豉、豆腐乳、酱菜等。午餐多为米饭、面食、馍馍、烙饼等;副食较早餐丰盛,但农村差些。晚餐将早、午剩饭烩煮而食,或食以拌汤。遇灾荒歉收年份,改三餐为两餐,改干食为稀食,甚至代以瓜菜。1979年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,农民生活明显改变,一般收啥吃啥。城镇主食以面粉为多,大米次之,杂粮少许,副食较前丰富,晚餐讲究吃好。 请客:旧时除婚、丧、喜庆宴客外,正月间兴请“春客”,席面丰盛。城镇富户请客,一般由主人发请帖或请单,请单上第一名签字时需写“敬陪末座”表示谦意;入席时互让首席,推尊长或有社会地位者上坐,惟新娘回门时新郎在岳父家应坐首席,但仅限于第一次。吃菜先请客人下箸,饮酒先敬宾客,先吃毕者应招呼他人“慢慢吃”,并坐陪至席终。 酒席:以头道菜名定称,有海参席、鱼翅席、白耳子席、油席、八大件席、四大六小席。清代官场有“汉满席”,上二十四道菜。主人在头道菜时敬酒。请“春客”散席后,首席需至厨下谢师,给掌锅厨师赠“红包”。建国后,此俗废止。 西区农村过事请客,有“插脚席”,即前席未吃毕,就有人插脚坐凳,为吃下席争坐位,此习至今犹存。 名小吃:本县地方小吃,兼有南北风味,做工精细,色、香、味、形诱人,四季均有上市。逢庙会、夜市摊点颇多,犹如小吃展销。上乘者,如鼓楼西“麻素福”、大北街“刘银娃”的蒸面,纱帽石马德昌的炕炕,大北街“银柜子”的稠酒,西关马娃儿的饺子,大南街口金家的水浸包子、糖豆包,鼓楼街王铎的糊锅牛肉等。其他如烧饼、油酥子、锅盔、豆腐脑、甜浆子、菜豆腐、卤汁肉、炕羊肉饺、火烧、凉菜饼、油糕、烩凉粉、糊拉汤、粽子、绿豆糕、花糕、糍粑、五香牛肉、羊肉汤、羊杂碎、意气糕、雪糕等品种纷繁,早晚不绝于市。有挑担、推车、手提、腕挎、头顶者,穿街过巷,沿途叫卖。经营者多在食品的原料、调料、数量、质量上下大功夫。如“麻素福”的蒸面,自有磨房,自提细箩白面,蒸面火功软硬适度,佐料讲究,味道独特。 建国后,一些传统风味小吃失传。1979年后饮食个体户增多,蒸面、烧饼、油条、麻花、散子、粽子、羊肉汤、豆腐脑又复上市,以蒸面摊店居多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