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黄陵民风朴实,富不喜外,穷不嫌乡,崇尚勤俭,交朋结友,重义善施,敬老携幼,长幼有序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陈规陋习日渐革除,传统美德和风俗有所继承和发展,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。 第一节 衣食住行 衣 清末至民国时期,男女衣料多为粗布,极少丝织品。乡民中男着自织土布大襟袄,宽裆裤,戴黑色圆顶瓜壳帽,脚穿圆口土布鞋,腰缠土布白腰带;女穿土布宽襟上衣,大腰裤,腿扎绑带,脚穿绣花尖鞋,原上农村妇女喜好用白纱布帕包头。一年四季,一单一棉,皆为土布制作。乡绅、富商及当官人穿戴讲究,男多穿丝绸长袍短褂,戴礼帽;女多穿镶有花边图案的绸缎盖脚裙,且头顶绫罗巾帕,腕带镯子,耳挂环,发插玉簪、凤钗。
[CHAAD]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,服装有所改变,群众衣料多以自织土布与少量机织平布为主。男子上衣为对襟式,下衣为筒裤,脚穿便鞋;女子喜好红袄绿裤。干部、学生、公务人员盛行蓝、灰色“列宁服”,面料多是哔叽、贡呢。60年代后,自织粗布渐为减少,工业棉布及化纤布愈来愈多。条绒、凡立丁、毛哔叽、绦确良、绦纶、晴纶、中长纤维、针织毛衣、绒衣、呢子等布料相继大量上市。城乡人民穿着普遍讲究色泽、质料,美观大方,经久耐用。一般城市居民、干部衣着质量高,式样翻新快,农村次之。“文革”时期,一度在青年人中盛行便装、军装。70年代后,农村青年穿胶鞋,塑料底鞋的多,布鞋已不多见;城市青年盛行穿皮鞋、高跟鞋、运动鞋等。冬日,一般内穿棉衣,外套罩衫;少数干部穿呢大衣、皮大衣、皮暖鞋,戴皮暖帽、尼龙手套,内着毛衣、毛裤、线衣、线裤、毛袜、线袜、尼龙袜等。 80年代始,服装色彩,款式愈多,且讲究牛仔裤、健美裤、裙子、连衣裙、套裙,戴手表已普及,佩戴首饰日渐增多。 食 旧时,黄陵人民以玉米、小麦、高粱、糜子、谷子及各种豆类为主食,间以野菜、酸菜、咸菜。早晚饭多吃馍,喝玉米糁汤,午饭食玉米搅团或汤菜面,很少变化。若遇灾荒歉收之年,吃了上顿没下顿。富裕之户,每餐较讲究,多以蒸馍、面条、米汤为主,间有炒菜,主杂搭配。不论贫富,吃饭时,炕中放一木盘,盘中放置菜及调料,全家围坐共餐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随着生产发展,人们膳食水平普遍提高。主食有:蒸馍、烧饼、油饼、油糕、煎饼、擀面、扯面、烩面、炒面;饺子、包子;饴铬、搅团、漏鱼、米汤、玉米糁。终年以细粮为主,辅之豆类等杂粮。在农村,早、午、晚三餐,以蒸馍、面条、玉米糁汤、米汤为家常便饭。来客或过节,一般都炒菜,置酒。蔬菜主要有萝卜、白菜、土豆、葱、韭菜、蒜、辣椒、菠菜、胡萝卜、茄子、黄瓜、南瓜、豆角、西红柿等。主要调料有盐、辣面、酱油、醋、姜、味精、五香粉等。肉食主要有:猪、羊、鸡等。近年来宴席新添了牛、鱼等肉食。 喜庆宴客摆桌席,一桌酒席限八人,且喜猜拳行令,人各一杯,相劝共饮。设筵有一汤一席之分。一汤吃饴铬或面条,谓之“喝汤”;一席多为10大碗或13花、15观灯等,随宴席规模而定。宴菜多为爆炒、蒸煮、凉拌。近年来,一般宴席比较丰盛,鸡、鱼、蛋、蘑菇、银耳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普遍上席,上等宾客宴会有时也有鱿鱼、海参等珍贵海味上席,人们的生活水准愈来愈高。 黄陵人喜好喝茶,且有讲究。早晨起床后,喝两杯香茶,谓之“去臭舒筋”。饭后喝两杯浓茶,谓之“要劲增力”。工作完毕,喝两杯淡茶,谓之“止渴解乏”。来客常以茶水招待。
[1] [2] [3] 下一页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