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CHAAD] 建国前,除仕官豪绅住房豪华外,庶民百姓,较为简陋,随地形而建,杂乱无序,一般为土木结构。南北山区人民尚住草屋,阴暗潮湿,狭窄矮小,且有无力建房而租住他人房屋者,草棚茅舍,卫生条件差,人畜同居。唯殷实之家,甚至达官显贵,上房、厢房、道厅俱全,构成“四合大院”。一般以土木结构的五檩四椽、四檩三椽、三檩二椽为主,旁建厢房,外建道庭或门楼,一户一院,结构得宜,浑然一体。厕所、猪圈多在房左右或屋后,也有不带厢房带围墙修门楼,或仅有主房一座,不带其他建筑,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。 建国后,草房逐渐绝迹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新建砖木结构民房大量增加,城镇民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,并向造型美观、坚固、采光面大的方向发展。1990年与1979年相比,农村居民住房由28.27万间,增加到39.64万间,11年间建房11.37万间,户均1.12间,人均5平方多米,每年平均建房1.03万间。年年有3000多农户建修新房。改革开放以来,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住上了新房。1990年统计,全县住砖房5877户,比1986年2146户,增长1.74倍。一些经济发达的集镇,小楼房到处可见。1990年同1986年相比,新建楼房户由137户增加到550户,4年时间增加了3倍。1991年后,城镇居民建房数量大幅度增加,农村新建住房90%为砖木结构,高大宽敞;土木结构渐被淘汰,城镇建房不断向空间发展,95%以上为楼房,富丽堂皇。 农村古今皆有“上梁”、“搬家”之俗。建房时,“立木”或称“上梁”、“架梁”。此时亲友多送烟酒、糕点礼品。搬家之日为“乔迁”之喜,亲友送来礼品,主人在新居的灶房中烧锅煮食,俗称“燎锅底”。有的摆酒设宴招待来客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