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装 长期以来,商民衣料为本地自织棉布(俗称粗布或家机布),呢绒绸缎和机布(俗称洋布)仅存州城。新中国成立后,机布逐渐代替粗布,而且花色品种不断翻新,到七、八十年代后,毛料、丝绸、合成纤维大量上市,成衣服装盛行全境。 清代,城内权贵富豪,多以绸缎为料,男子长袍短褂,黑色绸带腿带,云头便靴。女多花衣夹袄,花色宽裤,黑色短裙,出门时还穿旗袍。一般平民,多以机布为料,男多短衣,大裆裤,麻绳纳底黑布鞋。女多短衣长裤,以印花为主。民国时期,公职人员和受过新教育的男子多穿中山装,戴礼帽,年长者仍是长袍马褂。一般市民多穿袍、对襟褂或长衫,脚蹬圆头布鞋。妇女一般上穿大襟褂,下穿长裤。商地农民以粗布为料,自种、自织、自裁、自缝,丝绸和机布只有少数未婚女子和公干家眷穿用。冬天黑布棉衣裤,夏日白大褂拦腰大裆裤。 男为对襟,女为连襟。 新中国成立初期,机关干部穿中山装、列宁服,头带八角帽,脚穿黑布鞋。学生着学生装。女子多以红袄绿裤。六十年代后,公职人员多蓝、灰色衣裤。一般群众多黑色衣裤。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,服饰大变,西装盛行,以化纤为主,经济宽裕者多穿毛料丝绸。女式服装花色面料变化最大。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六十年代,机布大量上市,农民服饰才有转变,但多买布自缝,款式如前,其时黄胶鞋取代麻鞋、草鞋。八十年代,农村服饰大变,特别是青年人,已与城镇人相差无几,西服、裙子、加克、牛仔服随处可见。 发型首饰 清时蓄发束辫,男女通行。男子额前剃掉一块,结辫于后。富贵者胸佩镜盒,戴戒子,手柱文明棍。女子额前刘海,脑后单束辫,成婚扎辫成髻,银簪、耳环、手镯、戒子、一应俱有,贫寒者仅或一副。辛亥革命后,知识分子或公干人员发型多以分头或平头。未婚女子剪齐耳发或扎双辫,结婚之后,束发挽髻,首饰佩戴也如清代。 新中国成立后,蓄发束辫仅见于女性。近年,商民发型千姿百态,妇女大多不戴首饰。多用发卡、头花(塑料或丝绸制品),经济宽裕者,女性披金挂银,男性戴金戒子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