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明、清、民国年间本地人都取有大名小名(即乳名)。取小名,一种是请人算命,看孩子命中缺阴阳五行中的那一项,取名时补一个有“金木水火土”偏傍部首的字作名子。另一种是故意给孩子取个“贱名”希图好养的。如狗娃、牛娃、羊娃、洋芋、东瓜、葫芦、树根等。还有一种是按父母的心意和愿望取名的,如意儿、赐儿、贵儿、引弟、招弟、长命、寿儿、百岁儿。少数有按排行或生理缺陷取名的,如三毛、五娃、么儿、秃子、瓜子、哑巴、毛蛋等。民国时期以前宗族观念很强,讲求世系派行。所以取大名时多是三个字。第一个字是姓,第二个字是派,第三个字才是名,派与名合成名字。第三个字多是则“圣贤道德、文武怀祥、财发兴旺、茂盛成林、福禄寿喜、贞贤静淑、兰桂芬芳”、“珠玉琼瑶、芝风英秀”之类字取定。民国年间除沿用旧习外,名字中又多从“金玉满堂、荣华富贵、英雄豪杰、山川江海、忠孝仁爱、义礼智信”之类中取字。 解放后,多数袭旧。至60年代后,宗族、家派观念淡薄,多数人取名不再囿于派行,因此,两个字的名子渐多,且小名和大名合一。以“华林兵斌、军勇健刚、霞彩莉萍、丽娟珍玲”之类的字取名多见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一反旧习,取名多从政治考虑,一段时间内孩子取名“文革、红卫、红兵、红旗、永红、忠东、敬东、向东、敬彪、拥军、爱民、立新、四新、要武”的十分盛行。有的成人申明更名者亦多用这类名字。 70年代后给孩子取名,农村又回到“文革”前的习惯,而县城人多喜用叠字,有的给女孩取名时兴外文中译名。这种取名构思方法近几年逐渐向农村延伸,在干部、职工中比农民普及为快。 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,有些迷信、禁忌已在淡化,有些陋习却又复苏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