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明、清至民国二十几年,无论城乡一般居民皆着土布质地的便衣,富裕之家及有官职人员除布衣外,还有几件绸缎衣服作礼服。民国二十几年前的衣服款式有布、绸长袍马褂,大襟便衣,宽大短的裤子。裤腰摺折而系,裤口大近尺,穿单裤走路时,裤如裙样摆动。这类服装直到50年代末在后山居民中还可见到。民国二十几年后,男子兴对襟七扣便衣。妇女仍为右开大襟便衣,裤大且短,长袍马褂已渐稀少。公职人员,始着中山装,少数小康家妇女着旗袍。一般人戴线织“一把抓”或布沿帽,公职人员和富商戴礼帽,老人戴“瓜壳帽”。姑娘梳辫,妇人挽髻。 [CHAAD] 解放初,城乡流行对襟便衣,公务人员时兴中山装,50年代中期兴工人装、学生装,女干部多着列宁装、“宽大短,”,的裤子,裤口渐小至七八寸,质地为蓝黑平面布、斜纹布。农村将白细布自染黑、蓝、灰三色。“瓜壳帽”、“一把抓”帽在农村尚流行,干部、工人戴八角帽。60年代初流行中山装、工人装,妇女穿对襟、大襟斜纹布衣服,男女西裤普及,裤口已小至6.5~7寸,“宽大短”裤子县城已不多见,但农村尚有。还流行带沿的蓝黑色呢帽、布帽。妇女的发髻、辫子已改为短发。布鞋、草鞋极常见,鸭嘴雨鞋十分流行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中、青、少年男女,皆着黄军装、解放鞋(一种黄帆布胶底鞋)、戴军帽、扎皮带(或帆布带)。除黄色衣服外,全县只有蓝、黑、灰三种颜色的斜纹布衣服,裤口普遍小于7寸,时称“锥子裤”。70年代流行中山装、工人装,女服为对襟二斜袋便装。原来的平面布、斜纹布换代为“的确凉”、“的卡”、其结实耐穿尤为农民欢迎。盛行10余年。80年代初青年人中流行绦纶、晴纶衣料,80年代中期兴起“西服热”,抬石头、背石头、背粪都穿西服。男女青年以穿“喇叭裤”为时髦。喇叭裤口越做越大,大至1尺2寸,长至接地。三四年后“喇叭裤”被直筒裤代替。都不兴戴帽。女青年兴烫发。大部分男青年好留长发,有长至肩者。60、70年代的塑料底布鞋、解放鞋、塑料凉鞋换代为模压布鞋、皮鞋、人造革模压皮鞋、凉鞋,接着高跟鞋普及城乡。80年代中期后,平面布、斜纹布、“的卡”、“的确良”、绦纶之中山服、工人服、二斜袋对襟便服让位于中长化纤、棉毛混纺织物、人造革的夹克、羊毛衫、仿毛料西服、蝙蝠衫、猎装、连衣裙、筒裙、旗袍、运动衫及仿公安、邮电、民警、空军、税务、检疫、海关标志服。80年代中期的牛仔裤、垃圾服。热”,到80年代末已经“降温”。风靡一时的“喇叭裤”由直筒裤或健美裤取代。拼接服装、不对称服装、练功服、“健美服”、“健美裤”,在城乡推开,“枣核形”(俗称萝卜裤)的衣着打扮在青年人中已有人接受并普及。 改革开放以来,县内的穿衣问题,已彻底解决,50、60年代每人每年发3.7~12尺布证,解决衣被、鞋袜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。时下衣着的颜色五彩缤纷、式样各异,不再是“蓝、黑、灰、黄”四色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