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,分别称阴历年谓“过年”,公历叫阳历,过阳历年称“元旦”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改称农历年谓“春节”。阳历年谓“元旦”。 腊月二 十三日晚上,送灶司老爷上天,燃烛、焚香,请他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降吉祥”。 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。 腊月三十 日,称大年三十 ,又称“除夕”。这天是过年的高潮,也是最隆重时刻。中午开始,各个门上,窗边,齐齐贴上对联,堂屋换贴家神,两边墙上贴喜报条子,猪、牛、鸡圈贴上“六畜兴旺”的红纸条,大门外挂檐灯,室内贴年画,到处布置一新。 吃团年饭后,持香、蜡、火纸、鞭炮到祖先坟地燃放,谓之“上亮”。上亮须由男的去,只有门中无嗣才由女的去。 上亮回来,于灶前,同送灶爷一样,摆供设香,接灶爷回来。 压岁钱。小孩们刚穿上新衣,大人挨个给点钱,叫“压岁钱”。另外,也让新衣服讨个吉利,它一上身便有钱入兜。 守岁。除夕之夜,彻夜不睡,叫“守岁”,以示“辞旧迎新”。 出天星。半夜子时,鸡叫头遍,于大门外放鞭炮,以示迎接吉祥。最近两年,小小的关口山城,半夜子时,鞭炮齐响,火光冲天,有的放一挂炮持续十几分钟。 十天年。据传从初一至初十,每天有一种禽畜或谷物过年。其划分是:一鸡、二犬、三猪、四羊、五牛、六马、七人、八谷、九豆、十麦。如果属于某种禽畜谷物的那天是晴天,它这一年就兴旺发达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也是春节的组成部分,早上吃“汤元”,也叫“元宵”。 玩灯。正月 十二上午报灯:化装一丑角,头戴毡帽,反穿羊皮长袍,脚穿皂靴,手拿灯牌或彩鞭,骑在二人抬的一根竹竿上,谓“报灯童子”。后边紧跟狮子、亮龙、彩船、车车、竹马等。敲锣打鼓,沿街走一趟。但不表演,告知人们玩灯的消息。 从十三日至十五日,白天玩社火、高桥、绣花龙等,晚上玩灯。解放初又增加扭秧歌、打腰鼓。 十五闹元宵,县城举行灯会,全城灯火通明,彻夜狂欢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