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县人居住特点是:地处深山,因地建房;广出木材,无木不成屋。 一、房屋结构 本县房屋结构有4种形式:(1)土木结构;(2)草木结构;(3)全木结构;(4)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。 土木结构:土墙、木架、木椽檩、土楼板、土瓦盖顶的房屋。一正一厦“丁字拐”的称“钥匙头”;一正两厦为“三合面”。两正两厦称“四合院”,中间带“天井”。有的连修两重院、三重院。 县内古式民宅建筑最好的,如铁炉坝田家大院,其院倚山而建,迎面而入,步步登高,三重“天井”,直攀高坡,后侧可鸟瞰全镇。还有旱坝的吕家堡子,江口的姜家院子等,皆属较好的四合院建筑。 集镇街道房屋,多为土木结构,间有少数草木结构。不同点是靠街面的不用土墙,而是能装卸的木板,以方便贸易。 草木结构:有两种。一是土墙、木架、木檩椽(椽是圆形)、草盖顶(茅草、稻草、麦草);另一种以木料作架,竹笆或苞谷杆作墙。人称草房,又称茅庵草舍。 窝帐棚:又叫“千脚落地”。其结构极为简单,前面用两根木棒捆成“×”形,再用一根树棒搭在“×”架上,形成立体三角形,两边盖上茅草或苞谷杆,直抵地面。解放前,为贫困人家住宅。现在多为临时“号棚”。 全木结构:房屋全部用木料建成。墙壁,以直径20~30厘米的圆木横垛起来,屋顶以树皮当瓦。这种房多建于高山老林和广出木材的地方,人称垛木房。 砖木结构:解放前,除庙宇、祠堂、会馆外,就是地主庄园也很少有砖墙房屋。解放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特别是1978年后,国家、集体和私人普遍建造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平顶楼房。 二、建房过程 解放前建房,讲究多,忌讳大,很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。现在,有改革,也有沿袭。 (一)备料。三年备料,一月建房。主要备好三大件:木料、泥瓦、沙石(楼房则是:钢材、水泥和木料)。 县内广出木材,准备较易,但备料有讲究。不能用枫树料,用了家里人爱中“风”。不能用臭椿树做门,做了家里名气不好。 (二)选择屋场。首先要考虑位置,须是向阳、背风、用水方便的地方。再就是迷信观点,讲究靠山与向山。房屋背后不能有河,有了是“冷水洗背”,不发后人;不能有大路,有了是“众人踩断了后路”,会断子绝孙;房屋两头不能有坟,有了是“鬼抬轿”;房屋向山必颡是“平阳大坝”,象征着“有前途”、“家事顺遂”。其说法谓“坟对包,屋对凹”。房屋对面不能有悬岩绝壁,如有则是凶煞克家。有的因地势所限,向山不好,在大门头上挂一“吞口”(构思的猛兽头,口衔利剑),或一面镜子(意为照妖镜),有的在大门前修一“照壁墙”,墙上画些吉祥图画,以示“治造”。 (三)施工。分动土、启门、上梁、盖瓦四道工序。 动土,要选择“吉日”,如果犯了“红煞”要发生工伤;犯了“倒架”房要塌;犯了“土伏煞”要死人。动土的当天要设香案,放鞭炮,敬鲁班。还要摆筵席,招待匠人。 启门:有的叫“过大门”。有了大门,标志门户立起来了,也要烧香,放炮,新门框上贴对联,给匠人“封红包”、“打神福”(设宴)。 上梁:是建房的关键工序。这天,亲朋好友都凑“份子”恭喜。主人设酒席酬客。 盖瓦:有的叫了檐断水。除对匠人“封红包”、“打神福”给以款待外,主人要讨“口封”。例如匠人在屋顶掷工具于下,高喊:“斧头下来了,屋里有人没有?”下面则答:“人多得很!”就意味主人讨得“口封”,将来人口兴旺,儿孙满堂。 (四)尾工。建房收尾,杂活甚多,重点是“振楼”和“粉刷”。新房乔居时,众亲友放鞭炮,纳礼庆贺,主人设筵相酬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