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CHAAD]衣服式样随时代沧桑而变更,布料靠科技进步以提高。男装 ,清代至民国,多是大襟长衫,穷民节布,才有对襟短褂。民国后期,始有部分公教人员和学生穿中山式制服。女装,无论老少皆大襟,衣长齐膝,有的肩、袖花边,嵌镶云纹、花辫,特富户青年妇女逢结婚、作客,腰围褶裙盖脚,直至民国尚无女穿对襟短褂。民国一度时期,男女衣服风行“宽、大、短”,余则一直是上大下小裤管。普遍自做布鞋、棉靴,套以布袜、长管粗线袜,干活人全是赤足草鞋,冬天多是“满耳草鞋”,用棕包脚。高山男女多以青色长布(或绸)裹头,宽带缠腿。川道男人多喜布带系腰,老人套裤护膝,脚颈绑束避风。那时穿狐、羊皮袍,虽有绫、缎、花丝葛、胡绉等丝麻织品,只有富商、官绅享用。贫雇农民,冬无棉服,夏缺单衣,披羊皮,棕片的屡见不鲜,甚至有人只能穿烂裤兜遮羞,无论寒暑,跣足赤身,皮色黑红,雨点不沾。 官绅青年妇女讲究头饰、手饰,有花卡、围花、簪子、腰花、插泡、耳环、牙签、帽花、手镯、指箍(一名戒指)等金、银、珐琅、琥珀、玛瑙、玳瑁、宝石、玉石制品,唯无项链;幼小孩子有银制帽花(罗汉、八宝)、百家锁、手镯(并系以玩具)。妇女发型单一,姑娘修单长辫,不多带花,只扎红头绳,结了婚的无论老少,还戴“勒子”。12岁以下男女小孩,均从胎毛起留小块头发,有左右两边的叫“偏当儿”,只在前修的叫“搭搭儿”,头发长了就挽成“抓髻儿”。民国后期,成人男子多是“和尚头”,唯有高山僻壤老汉,留清代的发辫,少数公教人员、学生修分头、平头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服饰发生很大变化,中装、西装、毛线衣、皮茄克等遍及城乡,特别是女装、童装花色琳琅,样式繁多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