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平利县年复一年总是闹春荒,秋粮夏粮能相接者很少,故形成重食轻衣的生活习俗。无论主食、副食品,能保存的就久放,不吃不卖,农村有些富户把腊猪肉存五年左右,苞谷留到生虫,而自己却顿顿喝稀糊糊,吃老酸菜,刻薄成家,害怕露富。 [CHAAD]平利人,大多好客,待客以食为先,客人到家,必问“吃饭没有?”“大跃进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熟人途遇,首先问“你家吃多少标准口粮?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由于农村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,粮食充足,副食增多,不仅解决了饥荒,而且饮食水平空前提高。过去稀少的晏席名为“四大(碗)六小(盘)”、“八大件”(先上6~10个凉盘,再轮流上4蒸4炒大碗或大盘)、“五马踏四营”(1炖4蒸4炒)、“海参头”、“鱿鱼头”、“墨鱼头”(均插入“八大件”)。这些食品现已普及。城里更讲求菜的花样、色泽、形状、香味,时兴甜、酸、麻、辣,罐头鲜果入席。酒也名称繁多,可分高度、低度、饮料3大类。乡下人待客更为丰盛、厚道,在保持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“十大碗”席面的基础上,也讲求营养,图口味。就是陌生人路过到家,也待以纸烟、香茶,诚恳留餐。人们主张“宁穷一世,不穷一时”,“在家不行春风,出门难得春雨”。待客何以今胜于昔?皆因“礼义出于富裕”。 平利有传统的风味小吃,以县城为主,熟食和菜饭计有洋糖饺子、米面糕(亦称碗儿糕)、油糍儿、糯米油糍儿、洋芋粉拌鸡蛋摊皮、油糕、洋芋点心、燕麦炒面以及腊猪肉、臭豆棍、蒸果子狸肉等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