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谓“除夕”。因是一年最后一天,外出之人一般回家团聚。在这天以前,即腊月二十三日晚设香案,祭灶神上天,到三十接回。二十四日若非“火日”,则打扫室内扬尘,以后几日,除清理环境卫生,洗刷灶具、家具、门窗板壁及衣被,还要备足柴、油、米、面、餐具,杀年猪,宰鸡鸭,生豆芽,打豆腐,熬糖(玉米板糖)、酿酒(玉米烧酒、柿子烧酒等),做甜酒(酒米、糯玉米粉)等。最后一天,女的忙做团年饭,男的忙着挂画贴对联、挂灯,除旧迎新。中堂安“香火”,设“天地君亲师位”(家神),侧墙贴“不忌童言”等条幅,大门两扇各贴“出门见喜、对我生财”。耳门贴上新春对联,畜圈一般贴“六畜兴旺”,粮仓粮柜贴“五谷丰登”等条幅。除夕之日,将熟猪头或刀头肉盛于盆内,插入燃香,由当家人敬奉山神和土地神。团年饭后,出门给祖坟送亮。 解放后,除夕之日除给祖坟送亮,其他敬土地神、迎送灶神等习俗已无。中堂的“天地君亲师位”改贴当代领袖像,两边条幅上写“翻身不忘毛主席”、“幸福全靠共产党”者居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常用“左”的口号作对联。1979年以后,春联以反映人们对政策拥护、改革开放、劳动致富的喜悦心情者居多。 除夕的午餐称“团年”、“团圆饭”。全家人尽可能不缺席,团聚就餐。就餐前,先点爆竹鞭炮、地炮(三眼炮),设香案摆酒菜,接祖先就餐。然后关上大门,全家人入席团年。满桌佳肴,酒席丰盛。长者上坐,晚辈下坐,满堂欢笑,缓吃慢喝,愈久愈好。除夕夜,家家灯火通明,一家人都要洗澡,穿上新衣或净服、新鞋袜,围坐火炉边玩耍,通宵不眠,谓之“守岁”。深夜家长给小孩压岁钱。有的人户团年时间不一。江南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团年,黄州人半夜团年,已出嫁的女子不在娘家团年的习俗至今尚存。 春节 除夕午夜之后进入新年元旦。此刻,鞭炮、三眼炮等此起彼伏直至黎明。春节初一不出门,初二拜家族,初三拜丈人(岳父、母)。三天内,晚辈必须给长辈拜年。吃“磨盘席”。路上行人三五成群,七八为伙,走亲访友,人们见面拱手作揖,恭喜道好。 解放后,春节习俗逐变,封建禁忌破除,放爆竹以示喜庆,并非迎神祛鬼,但吃“磨盘席”之风至今盛行。春节假日一般为三天,农村人实际从正月初一玩至十五。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。十五闹花灯,实际从初三玩灯至十五止,花灯有龙灯、狮舞、船灯、花灯、竹马灯以及高跷、连枪等。日夜有活动,十分热闹。 清明 自古至今,每到清明,人们有祭扫坟墓习俗。谓之“挂清”、“扫墓”、“上坟”。这天,各家备酒菜、纸钱、清明吊,在祖坟前祭奠、烧纸、放炮,在坟头挂上清明吊,有的整修坟墓,除草添土、栽植树木等。出嫁女亦回娘家上坟。 解放后,清明节习俗未变,且添新风。学校和青年团组织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和青年为烈士扫墓。有的组织春游。 新坟第一年清明扫墓必在春分前举行。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。这天,除门上悬艾挂蒲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之外,有的给小孩洗澡除毒,有的给小孩系五色线,戴小香包,有的在小孩的脸、耳、手、足涂抹雄黄防毒。解放前后,县城间或在端阳节举行龙舟赛。
[1] [2] 下一页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