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60年代初,县内多系羊肠小道。所谓大路,是与小道相比而言,宽只2尺左右,盘山、过卡、凸凹不平,不少关卡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。解放前,富有人家多以骡马、轿子、滑竿代步。解放初,县级年长领导赴地区开会,也只靠骑骡、跨马。60年代中期以后,县社公路四通八达,行旅以汽车、拖拉机、自行车、摩托车为主。解放前所谓大路已成荒凉小径。 桥渡 解放前,走小路过河趟水,常有被水冲走人的事件;大路虽有石拱桥、木桥,常被洪水冲毁;过渡靠木船、木排,水大停渡,旅客只有住栈待渡。解放后,镇坪渡口,多有船而无艄公。将铁丝或竹纤紧固河的两岸,丝串竹圈若干,船系中央竹圈,两岸以绳串连竹圈,左右拉动,船随而往,旅客扶丝而渡,平稳安全。公路有石拱大桥,主要通道有铁索木板桥,大大方便了行人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