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县城乡服饰,基本形式随全国时尚变化,但城镇不尚古朴,讲究打扮;近年衣着有赶南方城镇的趋势。与外地不同的特点如下: (一)包帕子 中高山中年人以上,不分男女,都喜包头帕、多以长白布缠头,或用毛巾包头。老年人冬天头上包帕的质量,是当地人评价其有福无福和家底厚薄的标志之一。“三线建设”(修建襄渝铁路) 过后,“火车头”帽子传进紫阳,逐步取代帕子;但妇女和少数男人仍头包长帕。 (二)草鞋 紫阳山大坡陡,伤脚伤鞋。草鞋既轻便又不打滑,晴雨皆宜。农村几乎家家都备有“草鞋扒子”——由5根小木柱组成的打草鞋工具。打草鞋多在雨天或夜间进行。龙须草鞋软和,但不耐穿。其它原料有:稻草、红麻、野麻、布条、桑皮、构皮、 棕丝等,名称不一。现塑料鞋日渐增多,但草鞋仍未消逝. (三)棕袜子 以树棕和粗布缝制而成,外罩满耳子草鞋,为冬季保暖的极佳用品,轻软防潮,至今时兴。 (四)布鞋 解放前,人们普遍依赖手工制做的布鞋,用于过春节,打发未婚女婿,陪嫁中放“填箱鞋”等。布鞋还用作平时的谢礼。近年皮鞋、塑底鞋、胶鞋等逐渐增多,布鞋仅留作自用;但农村仍沿用以上习俗。 (五)火炉坑 高山地带,农家均无厨房,却有一个约1米见方的火炉坑在正屋中间,取暖、做饭兼用。坑上悬一铁制“梭搭钩” (又名罐搭钩,可灵活上下移动)。煮饭、炒菜、烧开水均用铁罐(称吊罐或罐儿);喜庆时,火炉边的罐子多达10余个。主妇们即用这些器典在梭搭钩上滑上滑下,做出各种饭菜。 (六)草墩子 每到冬季,家家火炉边都摆上稻草编成的草墩。因高山气候寒冷,烤火时常有“前头烤糊了,后头冻木了”的现象;而草墩越坐越热,可弥补这一缺陷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