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紫阳民间的迎春活动,作为一种群众集会,比春节还要隆重。活动内容分“迎春”、“打春”、“送春”3项: [CHAAD]“立春”日,由县官带领全城百姓去汉江河滩(上河坝)迎接“春官老爷”。扮春官者,多为本地有名望的士绅之流,年龄一般50~60岁。俗谚: “春官老爷再大,只管三天。”迎春时,“春官老爷”头戴没有“顶子”的“冬帽”(清代官帽),身着长袍短褂,脚穿双梁鞋,手捧木雕春牛,等候在上河坝。迎春队伍到后,县官先祭拜天地,再将“春官老爷”让进自己的大轿,自己则坐小轿,列队游街。队列依次是:扫街婆(摇旦)、 驱邪汉、衙役、香童、“春牛”(4人抬)、“春官老爷”、县令及生员、民众。人人都着新衣,手执纸扎的迎春花。队伍到处,家家燃放鞭炮,门前贴“迎春接福”条幅。游遍全城后,再到东郊文昌宫举行耕地式:文昌宫外有一块义地,约亩许,专供每年一次的耕地式用。县官先拜天地,然后扶着事先准备的犁头,由1名农夫赶牛,犁3犁后由农夫接过犁头继续向前走,县官和“春官老爷” 则跟在后面绕地1圈,迎春即告结束。人们把轿子和所带家什放进文昌宫,各自散去。 第二天是“打春”。原班人马又集中在文昌宫,由县官先到香案前叩拜天地,用小树枝将纸牛打烂;接着,再到城外游一次街。这次游行,县官乘坐自己的大轿;“春官老爷”则改乘小轿,且反穿皮袄,意在提醒人们谨防“反春”(即春寒)。游街完毕,仍将所用器物送回文昌宫。 第三天是“送春”。众人仍到文昌宫,陪县官再次祭拜天地后,在锣鼓、鞭炮、唢呐声中将“春官老爷”送出文昌宫,表示返回人间,整个活动即告结束。 “春官老爷”回家以后,立即分发“春牛帖子” 。此帖由县衙粮房事先印制,上有年、月、日、辰:四季节令和春牛图——人们认为牛在牧童前农家则忙,在后则闲,牧童骑在牛背上更闲。“春官老爷” 以每张1~2文钱的价格将“春牛帖子”全部买到手,各里各甲又派人以每张2~3文的价格买回,转售各家各户。随贫富不同,每张收费不等:最少3~4个麻钱,富有而大方之户可给10~20文;还有以粮、肉代钱的。送帖子的人,怀抱一只木雕小春牛。每到一家,先诵一段顺口溜:“春官进门来,四季广招财。老者得福寿,少者得安怀……”诵读得越好,钱就收得越多。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后,送帖才停。 迎春接福活动延续到辛亥革命前后即逐渐消逝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