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[CHAAD]历史上长期以来,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,文化科学落后,人们对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,于是产生一种幻渺神秘观念,求助于神佛保佑,倾诉内心的悲苦。在民间,多数家庭设有神龛,张贴“天地君亲师”神榜和灶神,少数还供奉观音、如来、财神、药王等,一般在逢年过节时烧香礼拜,信仰虔诚的家庭则每日晨昏叩首,口念弥陀,个别老年人长斋吃素以表虔心。每遇为难之事,总要在神前默祷一番,祈求保佑。往昔城乡有许多庙会活动,如正月十六弥陀寺会、二十三火神庙会,三月十五财神庙会,四月二十八药王庙会,五月二十龙王庙会,五月十三磨刀会(关帝庙会),六月二十三城隍庙会以及其他观音会、土地会等多不胜举,会期最少一天,多则三五日,办会期间一般要唱大戏或木偶戏、皮影戏“酬神”,引动群众及商贾小贩云集赶会,起到了繁荣商业、促进物资交流、开展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间接作用。 除了定期的庙会之外,民间还经常有祈雨、赶旱魃等集体性的活动,如堰口小峡的“骚龙洞”,每遇天旱,便有成群妇女相约前往祈雨,甚至有裸臂袒胸狂舞乱跳等举动。茶镇太白洞也是早年城乡祈雨的热点。民国29年8月,牧马河水暴涨,即将翻过河堤,城内人心恐慌,县长王受泰在堤上祭奠水神,诸如此类活动,虽带有浓厚的迷信与愚昧,但群众以为有所寄托,体现出一种朴素的信仰意识。解放后,这种祈祷神灵的活动,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未根除,对此,政府一是对危害人民生命、骗取财物的巫婆、神汉予以取缔,二是对公民加强文化科学知识教育,提高其认识水平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