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民国前期及其以前,官家富绅出入来往,均靠人夫,轿马,劳动人民靠肩荷背负,即便是官道驿路所经沟河溪涧,亦少固定桥涵。每遇水溢,咫丈两岸,只好望洪兴叹。秦巴地区,素有“出入十里近,七十二道脚不干”。“隔山不远隔河远”之说。川陕公路通车后,交通运输多为抗日军运服务,很少客运。即遇敞蓬大车,购买车票亦极困难。外出往返,常常只好高价“搭黄鱼”(指司机拣搭客人)。县境各地,交通运输主要靠马匹、滑竿、轿子及少数东洋车、自行车。国民党县政府,虽决定修理沔(县)略(阳)、沔(县)阜(川)公路,但由于人力、财力、技术等问题,只断断续续修成碎石路,路面窄狭,路基松软,所经各河道桥涵都未修建。 解放后,交通运输面貌逐年改变。除改建、拓宽原有公路,建设渣油路面外,还新建了11条县乡公路和27条专用线公路,初步形成公路网。过境干线和境内各干线公路及铁路,都有定时客运、货运站、点,行旅方便。“蜀道难”,已成历史陈迹。1987年全县有各式汽车2031辆,其中客车158辆;北京212和213吉普、上海小轿车、伏尔加,桑塔纳、皇冠、“三菱”等小汽车753辆。各种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1985辆。城乡居民中个人拥有“渭阳”、“本田”、“嘉陵”等摩托车380辆;自行车5.2万辆,平均每户0.6辆。各种卡车、客货两用车、小四轮、拖拉机普遍于农事收获、短途贸易、城乡物资运输等。上班下班、上街赶集、探亲访友,除自行车、摩托车外,不少人乘坐汽车。男婚女嫁,有的也租用汽车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