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县方言属北方方言陕南方言区。因受历史上迁入境内的南、北方人语言溶融及邻县方言的影响,形成独具特色的洋县方言。以县城关镇方言与普通话比较,虽声、韵母和语法结构基本相同,声韵配合也大体一致,但声调却存在着较大差异,方言多落降、沉稳。 县内各地的语音有明显的差异,大体可分为酉水区、华阳区、汉江南岸丘陵区、谢村区、城关和汉江南岸平坝区等5个方言小区。酉水区以桑溪、秧田乡为代表,明、清时期由湖北省西北部迁来的移民较多,方言内含荆襄语音较重;汉江南岸的黄家营、黄金峡、石关、草庙等地,多数是从四川东部迁来的移民,含有较多的四川音韵。谢村区的马畅、滑水及汉江南岸的二龙、草庙西部,偏重城固口音。华阳区略带留坝、太白语音。谢村区东部及城关、汉江区的平坝乡、村,多系从关中迁入的移民,方言内含有较多的秦韵。发音短促,干净利落。 第一节 语音 一 声母 洋县话共有26个声母: p〔玻〕 p'〔坡〕 m(摸〕 f〔佛〕 v〔物〕 t〔得〕 t'〔特〕 n〔讷〕 l〔勒〕 k〔哥〕 k'〔科〕 η〔“我”的声母〕 x〔喝〕 tε〔基〕 tε'〔欺〕 〔你〕 b〔希〕 c〔细〕 〔知〕 〔吃〕 ε〔失〕 〔日〕 ts 〔资〕 ts'〔雌〕 s〔思〕 z〔“褥”的声母〕 二 韵母 洋县话有38个韵母,其中属开口呼的有15个,齐齿呼的有10个,合口呼的9个,撮口呼的4个。按韵辙排列如下: フ〔前〕 フ〔后〕 c〔阿〕 o〔喔〕 γ〔鹅〕 w〔“讫”的韵母〕 ai(哀〕 ei〔欸〕 au〔熬〕 ou〔欧〕 an〔安〕 on〔恩〕 aη〔昂〕 η〔“哼”的韵母〕 θ〔儿〕 i〔衣〕 ia〔呀〕 iε〔耶〕 iou〔腰〕 iou〔忧〕 iεn〔烟〕 in〔因〕 iaη(央〕 iη〔英〕 ioη〔咏〕 u〔屋〕 ua〔蛙〕 uo〔窝〕 uai〔歪〕 uei〔威〕 uan〔弯〕 uan〔温〕 uag〔汪〕 uη〔瓮〕 y〔遇〕 yε〔约〕 yεn〔冤〕 yn〔晕〕 三 声调 洋县话分为4个单字调,分类(即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和去声;和普通话相同,但声调的实际读法(调值),却与普通话大不相同。其特点是:阴平向下轻且短,阳平抬头快到点,上声从高向低降,去声高平能伸延。
“流、团、程、员、泉、红”6个字,在普通话和洋县话中的阳平读法相同;“胜、政、利、唱、气、戏”6个字,在普通话中读去声,洋县话读阳平声;“高、光、山、今、辉、天”6个字,普通话读为阴平声,洋县话读去声;“峰、摘、锋、娃、趴、芳”6个字,普通话读阴平声,而洋县话读上声;“水、友、产、好、导、领”6个字,普通话读上声,洋县话读去声。此外,某些单字在复合词中,声调往往发生变化。如洋县话“光〔kuaη〕”,单字是去声,“明〔miη〕”读阳平声,而两个字合成“光明”一词后,“光”与“明”则分别读上声和去声。特别是在变读的词中,叠音字占得比重较大。
[1] [2] 下一页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