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本县历史上主食以稻米为主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今之南郡、汉中……民食渔稻”。除水稻外,主要有麦、粟、豆类。清代新的作物品种传入,稻麦豆类外,兼食玉米和薯类。平坝、山区贫困户米面及杂粮兼半搭配。多为每日两餐,以稀饭、米饭、面食等互为调剂。菜多为泡菜、浆水菜等,肉类较少。小康之家日多三餐,稀饭、米饭、面条相间,多食鲜菜和肉。富户多每日不离肉食,遇节日更讲求吃喝。 1949年后,群众生活逐步改善,一日三餐,鲜菜、肉食增加,花样变多,并讲求营养和卫生。逢年多数户杀猪,城乡有腌肉习惯。城区已用上自来水,农村大多用压水井。 城乡群众素有喝茶喝酒习惯,酒量且大。城乡集镇都有茶馆、酒家,老年人多爱坐茶馆。过去酒多为玉米酒、黄酒。现在多喝高梁白酒,并喝啤酒、香槟、葡萄酒等。每逢节日、婚、丧事,均以酒席会亲友,猜拳行令,场面亲热祥和。 [CHAAD]县境内烹调方法及口味大同小异。酸甜苦辣麻兼有,尤喜酸麻辣。几乎家家有泡菜、腌菜和浆水菜。过春节户户自制元宵、醪糟、腌肉和豆豉。夏季晒辣椒豆瓣酱。菜肴花样较多。 境内乡土食品主要有 菜豆腐 将黄豆磨成豆浆,过渣后烧开,把酸浆水徐徐加进,待豆浆凝聚成豆腐块后,加入大米和适量的浆水菜、青菜煮熟即成。食之酸甜适中,解渴生津,为夏令饮食佳品。 面皮 把大米磨成浆,加水,稀稠调匀,放进铺有布单的蒸笼中或面皮锅中,蒸成柔韧适度、如镍币厚的薄饼,晾冷,抹生菜油,切成条状。食时,佐以豆芽、菠菜、芹菜、胡萝卜丝,加醋、盐、酱油、辣椒、花椒油、味精、生姜、葱、蒜等,味美可口。本县面皮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而名扬省内外。 凉粉 用大米或豆类(胡豆、碗豆、扁豆)磨成浆,放入锅中烧开,用擀杖搅和以免焦糊,再注入适量经过滤的生石灰水(豆类不注生石灰水),煮熟后盛入盆、碗内,冷后凝聚,刀切成条状,食时加醋、酱油、辣椒、盐、豆瓣酱、味精、生姜、蒜泥等。此食品酸辣爽口,四季均宜,以夏为佳。 粉皮 用红薯粉(最好是蕨根粉)加适量白矾,调成浆,舀在铁皮(铝制)专用器皿中,用开水烫熟,再放冷水中稍浸,切成条状,加各种佐料即可食用。因色泽褐红,柔韧滑溜,清凉爽口,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妇女的喜爱。 米糕馍 将磨好的大米浆搅匀发酵,放入蒸笼,蒸成半寸厚的发馍,洁白涨甜,经济可口。 泡菜 选芽子白菜、包菜、豇豆、蒜苔、生姜块、洋姜、大蒜头、红白萝卜(切片)等质硬且脆的蔬菜洗净,盛入装有配料(盐、调和面和少许白洒)的坛子里,发酵3~5天,其味变酸,即可食用,酸脆可口,增进食欲。 浆水菜 将白菜、芹菜、胡萝卜缨、辣菜(以辣菜为最佳)等洗净,放进开水中氽一下,等菜蔫后捞起,盛入瓦罐,经短时期发酵,即可食用。如配以辣椒、大葱、豆腐丝,炒后调面或佐餐,酸香可口,开胃健脾。为农家常备之家常菜。 干盐菜 春季将春不老菜、包菜、蒜苔、香椿芽等洗净,揉搓,加盐和油煎辣椒等调料,装进坛内密封腌制而成,存放数年不坏。其味芳香浓郁,味美可口。用它配腊肉、豆豉炒菜下酒,视同山珍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