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一、支客司 凡婚丧大事及宾客众多的喜庆,必选一位熟礼仪、能组织,擅辞令者,代主行令,指挥各执事人员,招呼客人,主持有关仪式,俗称“支客司”。届时,提前到达,听取主人安排意见,选派各项执事人员,安排各项进程。客至,先喊一声:“拜望支客司”,支客司立即上前相迎,代主敬烟,并传令奉茶,如系丧事,每当鞭炮响起,便大声呼喊孝家接客,孝子遂持香俯跪于地,接待宾客。开宴时先招呼客人就坐,然后再代表主人表示歉意和谢意。能说会道者还就喜事、忧事,即兴编说韵句,俗称“表席”、“酒辞”,红事则词语风趣、幽默、欣喜于形;白事则悲伤凄楚,催人泪下,宾主感情交融,此职多属帮忙,不取报酬,但均系专门操习者,各村皆有,事前主人持礼奉请,事后送礼感谢。今集镇少数支客已开始使用电器设备。 二、吹鼓手 即唢呐吹奏者,恭称“鼓乐师”,多以两只唢呐加一小鼓、小马锣、小钗为一堂,旧时本县白河一带还配有丝弦乐器和长号、牛角号等。曲牌丰富,演法活泼,尤持小锣(马锣)、小钗者表演特殊,在乐曲演奏的拍节中,小锣可随时抛向空中,发出“嗡嗡”细声,乐手巧妙稳接,再奏再抛,小钗既可握系带轮番挥舞击奏,又可用一钗在另一钗盖内快速旋转,旋转中发出“丝丝”妙乐,这些表演动作连同发出的特殊声响,为乐曲增添了强烈的喜庆气氛和独具的地方特色。凡逢红白喜事,吹喜鼓手奉主人邀请,前往迎亲助兴或送葬致哀,此请称“赶期会”,事毕主人从俗付酬。旧时被视为“下九流”,故只能在门外吹奏,不能进堂屋。今已消除歧视,学习者渐多。 三、红白理事会 1987年7~9月,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牵头,团县委、县妇联、司法局、卫生局、工商局派人参与,在麻柳滩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试点。试点中在各村建立了“红白理事会”并由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民政局联合转发了《麻柳滩乡村级红白理事会章程》在全县推广。接着红白理事会这一民间组织在县内城镇和一些人口较密集的乡、村纷纷出现。特别是城关镇红白理事会,不仅在移风易俗、婚丧事简办、控制规模、节约开支方面起了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,而且设身处地为主家分担操劳,起了参谋和代理作用,深受群众信赖。现在人们家有红白喜庆事,都主动去找红白理事会商议筹办。其机构也由一个发展成按地段划分为两个分会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