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清明不仅是农事上的一个节气,也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民间传统节日。过去的戴柳、谢柳、打秋千等习俗,今多已失传,而脱絮、扫墓、踏青则仍很流行。 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。人们普遍要在这几天脱掉棉衣棉裤,有句老话叫做“清明不脱絮,到老不成器”。意思是说,过了清明还不脱掉棉衣,怎么能轻装上阵,下地干活呢? 有儿有女早上坟,没儿没女等清明。大族人有祠堂,内供已故祖人牌位,上有故者姓名和生卒年月及孝子贤孙的姓名。一到清明,便实行公祭(族祭)。大锣走在前头,连敲二十三下,紧接着是彩旗、祭品以及野外寒食的酒饭,最后是唢呐、响器和扫墓队伍。此俗一直沿袭到民国末年。 一般家儿,三三两两到祖坟祭扫,多是焚香、放炮、挂清,并供上酒菜。坟头高挂的清明吊,有的匠心独运,色彩纷呈;有的在皮纸上打上钱币模型,剪开后如同一串串银币。有的还在这天添土垒坟,修葺墓地,并在坟前植树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县城学校和青少年组织,都要在清明节这天带领师生到落金坪烈士陵园,为解放岚皋、建设岚皋的革命英烈扫墓,敬献花圈,种植常青树。 清明前后,每逢周末假日,就有人早早收拾停当,携妻带子,爬坡登山,放风筝,拍照片,日暮方归。有的还在林中野炊,草地会餐,机关学校还经常组织集体春游踏青活动,吟诗作文,谈笑风生,尽情领略大好河山和良辰美景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