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一、饮食 主食以黄米(即黍米)、小米、荞麦面为主,辅之以玉米、白面、大米和豆类,副食以洋芋、白菜为主(白菜冬储靠腌制)。肉食以猪、羊肉居多,旧时忌食狗肉。饮食习惯:一日3餐,喜食干、稠饭。早饭多为小米粘饭、蒸洋芋、窝头、拌炒面,中午多吃黄米捞饭、洋芋熬白菜,晚饭多为米汤拌炒面或和菜饭。烹调不求精细,吃肉不喜欢掺合过多的蔬菜,不讲究花样,多满足于吃饱吃够。地方小吃有油炸糕、荞面、荞剁面、荞面饸饹、荞面煎饼、荞面凉粉、黄米馍和以豌豆、小麦混合磨成的杂面等。柠条梁镇的油麻花在省内外小有名气。 饮水以白开水为主,县北部靠近内蒙的地方有饮茶的习惯。逢年过节家家都做米酒、油茶待客。 解放前,人民生活水平极低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多数家庭注重提高烹饪技术和讲究营养搭配。一餐中有几道炒菜的家庭渐渐增多,平时饮用啤酒、汽水、果露和高级花茶者亦不少。 靖边人历来多喜欢喝酒,每逢亲朋好友或遇喜庆事,都要用酒招待。席间猜拳行令,伴唱酒曲,尽情取乐,以醉为快,因此有“喝酒图醉”的说法。 二、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,县民多穿土布衣服。男人夏天穿对襟粗布短衫,冬天穿布棉衣或没面羊皮袄、裤,妇女冬、夏衣都带大襟,钮扣留在右腋上下。男女都讲求衣服宽大,男子头挽白毛巾或戴毡帽,女子头戴手帕或毛巾。无论男女,都穿线遍纳硬布鞋,夏不着袜,冬天则穿毛毡袜、毛线袜或棉布袜。50年代后,衣料以市布、咔叽、华达尼、条绒为主。70年代后,涤确良、涤卡、涤纶等化纤衣料得到普及,冬穿棉衣,外加布罩,羊皮袄用布料扎面,上亚麻大领。手工鞋很少有人制作,多买时兴鞋穿。衣服款式也由手工缝纫的中式短衫、长襟袄、大裆裤改为机制服装。到80年代,衣着讲究美观大方,各类时髦服装广为流行。 旧时妇女喜佩戴手镯、耳环、耳坠、簪子,以金玉质为贵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类首饰逐渐被淘汰。70年代后男女普遍戴上了手表。近几年不少女子又开始佩戴耳坠、戒指。 三、居住陈设 70年代前,滩涧地家户多住土木结构平顶房,安平板门,小木格窗,多以3间设幢,两间一空为主室,带1耳间,室内砌土炕,锅灶直通炕洞,炕上多铺席、毡。木箱和米、菜缸为主要陈设,富裕之户另有平板柜或三堂柜以及穿衣镜、挂镜等。山区家户多依山劈崖挖土窑居住。一般以3孔为1院,只留1门,安36孔方格窗,各窑之间通巷道。室内陈设次于滩涧地区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县民居住条件变化很大,城镇居民多修起楼板房,或砖窑洞,滩涧地区居民多修砖土木结构起脊房,山区居民多筑砖接面窑洞。也有砌砖窑或石窑的。家户住房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,室内多添置沙发、大立柜、组合柜等陈设,通电地区家户陈设已向电视机、收录机、洗衣机等现代化发展。 四、行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靖边县交通极其不便,青壮年出门多靠步行,妇女老人骑牲口。50年代以后,行旅多坐汽车或骑自行车。从80年代起,摩托车逐渐增多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