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是历史太悠久了,也许是各族人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了,也许是自然灾害刻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太深了,也许是太畏惧天神、鬼魅了.....总之,陕北农村的节日是很多的,从农历正月到腊月,月月有节日,一户农民,每年至少要过二三十个节日。 [CHAAD] 正月是一年之始。农时节日也以正月里为最多。初一,和全国各地一样,也叫作春节。但过春节却有点别致。其一是,初一日每家都只吃两餐饭,早餐,几乎是清一色的水饺。延安盛产萝卜,水饺馅就以白萝卜和胡萝卜为主,肉馅又以羊肉为主。除夕夜里就包(陕北方言叫捏)下一锅盖饺子(陕北人多使用高梁杆纳的锅盖,锅盖上可放置生熟食物),其中有一只,中间包着一枚铜钱(近年来铜钱少了,多数人家便以镍币替代),叫作福饺子。这只福饺子和其它饺子包的一模一样,待捞上来了,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或饭桌旁,看谁吃出这枚铜钱就是谁今年这一年有福气,交好运。春节的下午饭,才是正餐,年茶饭有多么丰盛就在这顿饭展示。所谓“穿衣吃饭量家当”,谁家年过得怎样,村里人心里大概是有谱的。但好在又有所谓“初一不出门”的约定俗成的老例,春节这天没人随便到别人家串门,所以每家究竟吃了些啥饭,就只有自家知道了。其二是,春节的早晨,在太阳没出山以前,是禁止动用扫帚、笤帚的,旧俗认为如早晨便扫炕扫地,会把福气扫掉,于是就一任炮皮果核纸屑撒满一地,以显示其家过年的丰饶。太阳出山后,家家才开始打扫卫生,迈入新的一年了。其三是早晨开门时,要放炮仗,谓之“开门炮”,旧俗认为开门炮是欢迎灶君归家,即灶君前的古对联说的“上天言好事,回它降吉祥”的回宫。如不即时放炮,得罪了灶马爷,这一年在吃饭问题上便会很不吉利。其四是晚上要在院子里燃一堆篝火。或用柴草点燃,或用煤块垒成火塔塔均可。总之,火焰高,燃得时间长便为吉利。 初二初三初四很快过去,挨至正月初五,又一个也许是最惹人眼热的节日便降临了。这个节日叫“送穷媳妇”或“接财神爷”,也叫“送五穷”或“接五财神”。“五”无疑是指五谷而言,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节日是特定的农家的节日。这个节日的过法也很奇特。首先,是早晨敬家神时,先从财神爷牌位前敬起,先为赵公元帅上香放炮,虔诚者,往往还会跪在赵公元帅神像前,暗暗地乞求其保佑,或口中念念有词地哀恳其赐福。送穷节吃什么饭好象没有具体规定。晚上在院子里燃火也和春节晚上相同。最别致的是,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小河沟里凿一些冰块,冰块必须是晶莹洁白,冲洗得干干净净,拿回家时又必须摆放在财神爷的牌位前。儿时我最爱干给财神爷打冰的事了,但总不明白为什么敬冰给财神爷。某次忍不住问奶奶,奶奶在避开父母亲后才告诉我,那冰便是代表银子呀,你看它的颜色、形状不是和银子一样的吗!知道了这个秘密后,我每次打冰都打得很多,以致消溶后在财神爷牌位前的脚地上留下温湿的一摊,久久不得干。但不知为什么,我家却总未成为村里的富户。想来也许是我的心毕竟不诚,半信半疑吧。 过罢送穷节,便是初六日的人年了。人年区别于除夕夜的鬼年,过法和过大年一模一样,毫不逊色。初七日,延安叫“人七”,也和初一日的春节一样过,不再—一赘述。其后,就是正月初十日的“老鼠嫁女”节。旧时卖的年画,民间剪纸,都把这嫁娶的仪式描绘得过分排场。其实这个节日,原本很寒酸。早晨除了照例放炮外,也不敬神抵;晚上也不挂灯笼,不燃篝火,一切静悄悄的。倒是全天有两个忌讳:一是全天不吃米,必须每餐饭都吃面食。俗语云老鼠嫁女节吃了小米,夺了鼠食,脖子上便会生老鼠疮(淋巴结核);也有说老鼠嫁女节吃了米,这一年老鼠便肆无忌惮地遭践粮食的。二是全天不做针线,谁家这一天做针线,谁家的姑娘便失了巧慧,成为笨手笨脚的蠢女人。奶奶还曾告诉我,这一天晚上人睡定后窑洞里能听到迎亲的唢呐声,但听到后不要出声,不要坏了老鼠们的好事。如果破坏了老鼠的婚事,就要找不下媳妇,一辈子打光棍。遗憾的是我虽年年这一天都晚睡,常想听到唢呐声,甚至按老人教给的方法把耳朵伸进炕灶(延安叫投灶)里听,却总连一次也没听到,我想,老鼠也跟人一样,害怕人们窃听私房吧!
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或称灯节。放炮、燃篝火、挂灯笼,照得彻夜通明。陕北农村的灯笼最常见的是四方形、圆筒形,用白纸粘住表面,在四方格上或写“吉星高照”、“满院生辉”、“春回大地”,或题对联。手艺巧的,也不过是把灯笼制成转动的,风一吹就转,叫“转灯”或“走马灯”。当然,手巧的媳妇姑娘是绝不会放弃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的。他们会在糊灯笼的白纸上粘贴上各种剪纸图案,以炫耀手艺的精巧。元宵节,陕北旧前却并不吃元宵,因不产大米,便改吃“茶”。“茶”是米莱,元宵节的泡制米条叫“淘茶”。原料用硬糜子面(黄米面)、芝麻、核桃仁、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下一页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