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北地方山连着山,沟套着沟,无霜期短,水源奇缺,黄土层虽厚,却只能生长五谷杂粮。受此条件限制,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便是:吃饭,喜食荞面圪凸、荞面饣合饣各、、油糕、油馍、米酒、黄米饭、黄米馍、豆钱钱饭、首蓿库勒、洋芋库勒、豆角库勒、榆钱库勒、槐花库勒(库勒相当关中的“麦饭”,两字为土语,不知该怎么写,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已经汉化了的不知哪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)、凉粉、碗砣、麻汤饭、荷包蛋、炖羊肉、羊杂碎、羊腥汤、小米捞饭……主食差不多全部是粗粮,烹调却用心良苦,蒸、炸、煎、熬全部都用上了,即所谓粗粮细作,尽量可口,既讲究吃饱,又讲究吃好。在北方农村,斗胆地说,很可能最数陕北人饮食的种类多样化了,有些食物的名称,任何食谱上都没有记录,也找不到和土语相适应的汉字,只能让人怀疑是已经消失了的一种或几种语言的残留语汇。一般地说,陕北农民对自己的吃食是相当满意的,对自己的烹调手艺,也颇有点“敝帚自珍”。所以,吃饱吃好以后还要歌而咏之;“荞面圪凸羊腥汤,死死活活相跟上”,“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,冒上性命往你家里跑”,“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,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”,“头一回看妹妹你不在,你的妈妈给我吃了些扁豆捞饭酸白菜,”“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,大路上搂柴瞧一回你”等等。 [CHAAD] 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当代人,很讲究食物的营养。笔者绝没有对上边提及的陕北人的食物进行过营养成份的分析,但武断地说,不知从何时起延续至今的这些食物,营养肯定是丰富的。不然,女人为啥都如花似玉,出了象貂婢这样的俏丽美人;男人为啥都体魄强健,出了象吕布这样的伟岸武夫呢?除宜川、延长、延川三县靠黄河岸的几个乡镇外,延安和榆林的其它县(区)均不产棉花。可陕北的气候,又好象只有冬夏,没有春秋,冷刚过去热便来,热才消退即转冷。再加上黄土极其松散,风一吹,便吹来满天黄尘。大概也就是受这种种条件的制约吧,陕北的农民,穿衣服也别具一格,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衣饰美学。冬天,多穿老羊皮袄,而且不上布面,外表就是熟化了的羊皮;夏天,多穿白布汗衫,当地上话叫褂褂;冬夏的交替时间一般穿夹祆坎肩。从以上的服饰样品看,好象和北方其它的地方也没有多大区别。但紧接着的特色就来了,这就是不管春夏秋冬,农民们总爱在头上勒一条羊肚子毛巾,夏天当擦汗手帕用,冬天当帽子戴。而且羊肚子毛巾的勒法,也和山西等其它相近的地区不同,是朝额头前拢的,决不拢在后头。自从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住过十几个年头后,羊肚子毛巾好象已成了陕北农民的特有服饰。画家们最是敏感,画中人无论长怎样一张脸,是怎样的一类体型,只要头上勤一条羊肚子毛巾,读者便会一口认定是陕北人。一般地说,地瘠民贫几个字现在仍可以用在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。生活并不怎样富裕,自然地衣服的质料也顾不得讲究。但陕北人在做衣服的做工上,选衣料的颜色上,又却十分考究。主要是喜欢大红大绿,喜欢绣花。往往是帽子、头巾上绣花,垫肩上绣花,围裙上绣花,烟布袋、荷包袋上绣花,鞋帮上绣花,袜子上绣花,袜底上绣花,贴身穿的裹肚上绣花,差不多从头到脚,统由各色花的图案组成。对如此多花、漂亮奇特的服饰谁又不眼热呢!以此陕北民歌中:“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,我的哥哥是个庄稼汉”,“羊肚子手巾三道道红,我的哥哥参加了八路军”,“你妈妈打你不成材,露水地里穿红鞋”,“你穿上红鞋土佥畔上站,把我们年轻人心搅乱”,“正月里闹元宵,荷包绣开了”等等歌词,无一不是对自己衣服的炫耀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