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清涧群众重视交往,好客有礼,疏财重义,和睦相处,崇尚和恪守“碾磨千家用,吃水不用问”,“山不拾羊,道不拾猪”,“见事说散,见亲说成”等乡规民约。 熟人路遇,互打招呼。正月平辈相互问好,对亲属中长者,大一辈者,问“青生着哩?”;大两辈者,问“结健着哩?”此俗今已淡化。 叩首、作揖多用于丧事、上坟,过去亦用于拜年、婚礼、过嗣等。学校、部队用举手和鞠躬礼。握手始于二三十年代,建国后流行普遍,但男女间尚属罕见。入他宅查访,忌窗孔窥视,开门不进。客人进门,主人掀帘恭请;离开时送出大门,站于畔,依依道别。男子上炕作客,必须脱鞋,俗语道:“上炕不脱鞋,走了再嫑[biào]来。”饭后欲离,待主妇吃毕,方可告辞。请客宴宾多在正月举行(不含婚丧喜庆和临时性宴请)。对象多系亲属,规模不大,只作口头邀请,俗称道饭。客至,先以烟茶、糖果、瓜子(葵花子)、醉枣招待,继上酒、菜、饭,且须有汤。座以辈分为次,长者在上;若系请新,新郎居首。主人以次敬酒,遇长者双手递杯。昔日在婚丧宴会中,每客之筷参差摆放,自谦烧长食短,敬酒一次,客人将下筷向上移动一下,反复3次,酒满筷齐,方可开饮。今主人敬酒,客人左手曲指,表示谢意。酒过三巡,始猜拳行令(白事例外)。主客逐个同在座者猜拳行令,开怀畅饮,谓之打通关。主人一陪到底,客人争先停食离席视为失礼。席间,尚有唱酒曲之俗。 村人病危,合村探望。看望亲友,一般带有礼物。春节拜年,旧时要给长辈带挂面,今多以白酒代替。正月见亲友子弟,赏钱表示关怀。女子分娩,亲朋赠以食物,谓之送汤。嫁女时,亲属以物添箱。娶媳海待人客,少则数十至百余,多则五六百,大吃大喝,浪费惊人,县城为最。亲戚上礼,舅父居首,姑、姨、伯、叔、姐次之,朋亲不受限,今县城一般为10元,最高50~100元。丧事,亲属备献食(大蒸馍),祭饭事主要亲属送猪礼、羊礼(今多折洋),次要亲属送奠礼,朋亲赠挽帐、花圈并现金。 男子厚交,设立香案,跪拜天地,年龄最小者取水,共沐于一盆,然后进餐,按年龄称兄道弟,谓之拈香。书生结拜的另一种形式是换贴:参与者将姓名、年龄、住址和父名等在红纸上抄写多份,然后互换,共赴便宴。女子结拜俗称拜干姊妹。上俗建国后销匿。 夜晚或雨天,村男闲聚,筹资共餐,或轮流备餐,改善关系,增进友谊,称之打平伙。山民违犯村规,由其备酒宴或便饭,在长者或负责人主持下,全村人边吃边议,保证下不为例,称之吃议和。旧时,埋葬老人有困难,在乡邻中建立老人会,集资互济。 除爷爷、奶奶以及其上辈外,不能同长辈特别是父辈开玩笑;平辈中,弟(妹)与嫂,姐夫与内弟(妹)之间不受限制,大伯子与弟媳,妹夫与内姐之间此举绝禁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