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食 民众以食用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荞麦为主,豆类辅之。习惯冬春一日两餐,夏秋一日三餐,饮食品种无定格。城镇往往早饭为馍、饼伴米汤食用;午饭面条、干饭较为随便;晚饭则以稀食为主。农村多以玉米面、豆面、小麦面混合作食。 用餐时间城乡有别,城镇常年一日三餐,北京时间7~8时早餐,午12~13时就餐,晚餐则在17时左右;农村农忙季节均为三餐,用餐时间与城镇大致相仿,农闲时多为一日两餐,早10时,晚17时以后。
[CHAAD] 民众对吃食较为考究,平素饭食花样繁多,若遇年节、来客或庆典,饭菜更为丰盛。油馍、饹、圪凸、烙饼等寻常可见,煎饼、凉粉为脍炙人口的风味名吃。 菜蔬 本县土产蔬菜单一,洋芋、红薯、白菜、萝卜为主要蔬菜,每到秋季,家户多淹制酸白菜,供冬春吃饭调菜备用。1978年以来,市场趋于活跃,关中产蒜苗、蒜薹、油菜、菠菜、韭菜、黄瓜等新鲜蔬菜早春时便涌入市场,居民、农户膳食习惯随之改变。 县人喜欢一肴多味,偏爱酸辣,注重主料色味,喜爱佐料咸鲜。 猪肉烹调,多见的有红烧、清蒸、过油、小炒诸法,经精工制作,有“八碗”(八样肉菜)、“十三花”美称。 羊肉多用于水饺馅,亦食炖羊肉、手抓肉等。 鸡有清炖、红烧和小炒诸法,唯卤鸡最受青睐。 蛋的吃法有炒蛋、蒸蛋、煮蛋和蛋汤,农村多用荷包蛋待客,城镇以炒蛋为上菜。 风味名吃 煎饼 为瓦窑堡一带传统风味食品,因文火摊煎而得名。煎饼采用荞麦糁加水拌成糊状,以手搓揉至面筋,兑水后经纱网过滤在铁鏊上摊制而成。饼成椭圆形,碗口大小,薄如纸,白似银,具韧性。食用时,往往卷以猪头肉、红烧肉、酥肉、鸡肉、炒菜、凉拌菜、热豆腐、豆腐干等,配以醋、蒜汤、油泼辣子,醇香扑鼻,酸辣味浓,具有生津解暑功用,素为县人待客佳肴。逢年过节,家家享用,煎饼摊则常年不断。据工商管理部门统计,1990年,瓦窑堡有煎饼作坊104家,日销售额5000余元。 凉粉 为境内风味名吃,有绿豆凉粉、荞面凉粉、洋芋凉粉区别,尤以绿豆凉粉受人青睐,在陕北一带享有盛名。绿豆凉粉采用上好绿豆,经研面、浸泡、过滤、沉淀等工序成绿豆粉面,再加水兑矾至糊状在锅内文火煮至稠而熟时盛放器皿冷却而成。食用时切成条(块)状,并拌以酸辣汤食用。成品绿莹莹,颤悠悠,灿如美玉,细如腻脂,看似柔嫩,晃若轻烟,实则坚韧而富于弹性,可切成细丝挂钩叫卖。荞面凉粉采用上好荞面经熟制工艺制成,颜色灰白,味美可口,切成条(块)状加调料即可食用。洋芋凉粉采用洋芋淀粉加矾熟制而成,颜色明净黄亮,味醇爽口,亦为凉粉中的佳品。 案糕 又称枣糕,为境内传统风味名吃,在陕北一带闻名遐迩。据史料载,瓦窑堡案糕制作始于清代乾隆年间,民间采用软谷米浸泡后碾成米粉,密箩筛滤,经笼蒸放置案板(即擀面板)揉搓至均匀、细腻,用擀面杖擀成薄片,放入适量熟枣泥,卷成层状,案板抹熟油后将糕置其上即成。食用时用刀剁块,香喷喷,酥软可口,黄灿灿,令人馋涎欲滴,为瓦窑堡一带待客佳肴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