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本县婚仪古今沿袭,大同小异。封建时代的婚姻皆从于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嫁女往往索取大量财礼,娶媳常常花费高额钱物,妇女婚后须从属于“三从四德”,备受夫家虐待,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。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,曾明令禁止包办、买卖婚姻,倡导婚姻自主,封建联姻方式有所收敛。建国后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颁行,封建婚姻恶习进一步得以清除。60年代始,男女双方大多经媒人介绍,或自行结识,经恋爱、了解后,一般有订亲、行聘、择日、结婚等程序。近年,旅游结婚、集体婚礼遂成风气,但买卖婚姻、大摆宴席、铺张浪费恶习尚未彻底根除。 本县婚嫁礼节繁琐,讲究复杂,其习俗主要有: 相亲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,分别访查对方“门份”及本人情况,并互换“庚贴”(出具生辰八字,看命相是否相合),觉得合意时即去相亲,相中便建立恋爱关系,此俗建国后风行。 订亲 也称占亲。旧时由媒人往来两家议定财礼数额,至订亲时由男家携带财礼至女家交清钱物。现时大多男家为女方置买双份衣服、鞋袜及梳子、香皂等,谓“双订亲”。女方为男方买帽子一顶(俗称裹头帽)、鞋一双(俗称稳跟鞋)、腰带一根(俗称长命带)。 行聘 订亲后,逢年过节男家要请姑娘到家过节,并赠以一定礼物。逢闰月,男方须给女方闰月衫1件,此俗古今略同。 [CHAAD] 择日 旧时结婚日期由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命相及生年八字测定。现多取有纪念意义日期作为婚期,如五一、国庆、元旦等节假日结婚者为多见,农村则沿袭择日习俗。 结婚 结婚当日,新郎要“压轿”(轿子迎的,在轿内坐一坐;用车迎的,将车推一把),迎娶队伍由吹鼓手开路,前往女家迎亲。迎娶新娘者一般由舅舅、姑父、婶娘、嫂子等承担,人数须为单数,女方视迎亲人数确定陪送数额,送人数须为双数,一般由外家、姐夫、嫂嫂等组成。古今有“姑不迎,姨不送”习俗。 新娘上车(轿),不少村庄习惯由平辈哥抱车,脚不沾土。路遇别的花车(花轿)要抢路先行,临近夫家村庄,男家须派人拿陪嫁物。进院后,鸣放铁炮3响,总管高喊“落轿”(或“下马”)并高唱:“九宫八卦现安排,新人新马入院来”,吹鼓手则进洞房吹长号,称“撞帐”,迎人妇女搀新娘下车(轿),执事人将红绿纸块朝新郎新娘头上抛洒,新娘则由陪送人搀扶,走铺好的毛毡至堂前,行拜堂礼,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(父母),夫妻对拜,步入洞房。新郎多抢先人屋,踩炕四角,称“踏四角”,然后坐在贴有“坐帐大吉”的墙下面,新娘人屋后则面壁而坐。这时,公婆抱枕头送进洞房,称“抱孙子”。公婆离屋,新郎为新娘揭盖头,屋外鸣号放炮,两个妇女进屋将新娘头发搭于新郎头,用一崭新的双刺梳子来回梳理,其中一个念念有词:“养小子,要好的;养女子,要巧的”。另一妇女则拿米面捏制的鸡冠在新郎新娘头上来回摆动,事毕,新郎新娘争抢鸡冠,抢到后插于墙缝,此谓“上头”。之后,新郎新娘互换三杯蜜酒称“交杯酒”。宴宾客时,新郎新娘依辈份大小,一一向来客叩拜、敬酒,受拜者给予赏钱,称“撂拜钱”。至晚,洞房灯烛长明不熄,称“长命灯”。亲朋好友闹洞房,兄弟、姑亲放纵耍闹玩笑,叔婶一辈忌来闹房。 婚后次日,新郎新娘随陪送人去女家,新郎拜访宗族老幼,族中长辈赏新郎“拜钱”,岳父母为女婿设宴,并亲自斟酒一盅,有“女婿喝丈人酒一盅,丈人喝女婿酒送终”之俗。之后,饺子为食。妻妹、妻弟往往在饺子中包进干草、食油、辣面等物,开新郎玩笑。新郎新娘返家时,一般选单日,由女方父母或其他人陪送,俗称“看回门”。 建国前,联姻讲究门当户对,贫富悬殊一般不予结亲。穷人养子,有因拿不出聘礼而“打光棍”;养女难以糊口者,自小送人做童养媳;也有的人家“换亲”(两家儿女互换组成两个家庭)。农村也有“转亲”(即三家或三家以上人家儿女互转为亲)出现。 建国后,婚礼习俗日趋健康、简便,择日、抱车、倒毡、揭盖头等形式业已废除,改跪拜为鞠躬礼。 婚姻形式中尚有续弦、招亲等,古今沿袭。 续弦 丧失配偶的男人再娶和寡妇改嫁,称“续弦”。男人再娶,与初婚程序无异。妇女改嫁,封建社会从属于封建礼教提倡的“从一而终”,夫丧不得再嫁,须在家守节,谓“好马不备双鞍,一女不嫁二汉”,即使改嫁,只能在三更半夜走小路。建国后,守节旧俗业已破除,寡妇再嫁也不受人歧视。 招亲 有女无儿家庭,有的招赘儿女婿,女婿俗称“倒插门”。入赘女婿须在女家落户,改姓女家姓,并有遗产继承权和赡养老人义务。寡妇因夫家财物无人照管或眷恋亲人不忍离去而招夫,男方改姓与不改姓者皆有,遗产继承权属由双方商定。现在,男到女家落户已成婚姻新风尚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