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丧葬,俗称“白事”。死者未满12岁,不举行丧葬仪式。5岁以下,一般由家属请一年长者用谷草裹身送至山渠沟壑掩埋。5~11岁的死者一般依崖挖一土洞,内铺谷草,用土封口埋葬。年老过世者一般举行葬仪,且仪式隆重,规矩繁多,有初丧、人殓、出殡、下葬等仪式。 初丧 死者咽气时,子女须守在身旁收气。咽气后,孝子为其梳洗理发、装穿衣服。尸体置铺有谷草的木板,头朝窑掌脚向门,将红公鸡一只扭歪脖子压于死者肩膀下,谓“扭倒头鸡”。孝女用红线串硬币放入死者口内,线挂于耳根,谓“口含钱”。孝子请阴阳先生测定葬日,根据死者年龄用麻纸剪纸链悬于门首,称“岁数纸”。孝子端水碗、敲马勺到大路口,烧纸、焚香、叩头,为死者“指明路”。至晚,孝男孝女身着白布丧服,头戴白纱缟帽、腰缠麻辫,昼夜守尸伴灵。丧服和服丧期间,依血统关系而定,丧服分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种,俗称“五服”。若系直系亲属,丧服用粗麻布,服丧期3年(斩衰),侄男侄女、其他亲属的丧服麻布、细布不拘,服丧期1年(齐衰),大功服丧9个月,小功服丧5个月,缌麻服丧3个月,疏远家族不服丧,称“出五服”。 入殓 亦称成殓。死者须在亡后第三天下午落日时分经娘家检视后入棺。届时,死者须用酒或酒精擦洗,棺底垫有麻线、丝线、纸块、干草和纸币,装入尸首后,用麻纸裹谷草充填。有的人家还在死者右手腕戴一串小圆面饼,叫“打狗饼”,并根据死者生前所好放进若干殉葬品,在亲友嚎啕声中盖棺加钉,移放灵堂,举行祭祀。至晚,长子手捧写有死者名号的牌位,率众至大路焚香烧纸,而后由吹鼓手引路、孝子恸哭声迎入灵堂,称“请灵”。灵堂前点有灯烛,昼夜不熄,称“坐阵灯”。设香盒、供品,吊丧者叩头烧纸,孝子回拜答谢。其间,有吊唁亲友前来,孝子要亲自跪拜迎接,遇路人即叩拜施礼。花圈、挽幛须到庄内或街头转一圈,称“迎幛”。孝子将引魂幡迎回灵堂,称“迎幡”。诸事就绪,即行开吊,富豪人家请礼宾先生宣读祭文,孝子孝孙依辈份跪地聆听,祭文大多颂扬死者功德及儿孙孝行,读毕在灵堂内焚烧,孝子孝孙叩头烧纸,之后,依次由娘家、外家、亲朋烧纸祭奠。 [CHAAD] 出殡 葬日一经选定,随即讣告亲友出殡。出殡前,孝子随吹鼓手将点燃的木渣撒在灵堂至村口大路上,一路恸哭,并在终点处撒成圆圈,供放少许祭品,而后悄声走回,称“洒路灯”。出殡大多赶在日出之前,长子或长孙扛引魂幡在前,8人抬棺居中,孝子孝孙拄孝棍(多用桑枝粘纸条制成)扶棺嚎哭,长子或长孙捧牌位殿后,在阴阳导引下送葬。沿路遍撒黄白纸钱,称“买路钱”。行至路口,须将棺木放下,女眷依次烧纸跪拜,然后回归,男眷则径直赶往墓地。 下葬 又叫入土。灵柩抬至墓地,用孝棍支撑棺木,绳索扯着下坑。阴阳和孝子下墓坑,摆棺木,放“寄食罐”(内装五谷)、安墓砖(上书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)、摆墓桌(上置笔、墨、纸、砚等),用铁锨将麻油烧红泼入墓中,谓“呛墓”。而后用石板、谷草封墓口,铲土填坑,阴阳摇动引魂幡为死者招魂,孝子背向墓坑跪地大哭。坟堆成,孝子则解麻摘白烧纸糊而归。 埋人坟位,境内各处不尽相同。热寺湾习俗自下而上按辈而埋,认为树木先有根后有梢,人则先有长辈后有晚辈,理应长辈埋于下,晚辈埋于上。境内别处都是自上而下按辈份埋葬,认为子孙后代应在先辈足下。一般一块坟地埋葬五辈更换。 死者葬3日后,孝子须到坟地祭奠,称“攒山”。此后,7天一祭,祭“七七”,称“供七”。百日和头三周年,孝子要上坟祭祀,尔后祭祀不拘。 烧纸糊 纸糊为民间工匠专为亡者制作的工艺品,其间架用高粱秆或树枝绑扎而成,用纸裱糊,颜料涂色,成各种形体,有金山银山、童男童女、骡马牛羊纸糊,也有住宅纸糊,大多在埋葬死者或为死者过周年时摆置茔前焚烧。 偷葬 老人殁在炎热季节,因故须推迟葬日,一般先行偷葬。偷葬在黄昏时分进行。届时,只将灵柩抬至墓地安葬,不动哭声,不扛引魂幡,不攒坟堆,其他程序同于出殡、下葬。至葬日,孝子捧牌位、扛引魂幡至坟地,攒坟堆、烧纸糊、供祭品,一切同于出殡。 冥配 12岁以上男子亡故,只做棺木草草埋葬,若干年后,找年龄相当的亡女添坟,称“冥配”。 葬具 境内历来土葬,棺木装尸。坟墓结构贫富殊异,有的箍堂子(砖拱坟墓),左右立石柱,中间大石碑,碑左镌刻死者生卒年月,右刻孝男、孝女名字和树碑年月,正中则刻“先考×公(或先妣×氏)之墓”字样。有的则立一狭长小石碑,碑文大致相同。大都只有小土包,多在坟墓周围栽树数株。 国家机关人员亡故,一般举行吊唁、开追悼会活动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