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,俗称“过年”,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外出的人尽可能回家团聚欢度。腊月三十日,早饭后上祖坟祭奠。下午,担满水缸,劈足柴禾,清除垃圾,打扫环境卫生,张贴对联、年画、窗花。夜幕降临,在各室门口两侧立放刀、斧等,谓“逼邪”。除夕之夜,室内外张灯结彩,灯烛通明,放炮烧香,合家团聚欢度。摆酒席、吃“团园饭”。长夜玩耍、谈论谓“熬年”。长者给晚辈枕头下压几个钱,称“压岁钱”,给幼儿枕头旁放菜刀“逼邪”。交过午夜,鸡叫即起床放“开门炮”,点香烧纸“迎喜神”。拂晓,各户1人到近村庙宇争烧头炉香,求神赐福。人们相见互问“过年好”,晚辈在长辈床前叩头拜早年。 初一日,不出外探亲访友,早饭吃饺子,饺子内包若干枚硬币,凡吃到者谓有福。饭后,同族晚辈聚集,身穿礼服,端盘提酒,登门给户族长辈斟酒、叩头、拜年。受拜者备酒菜、烟糖、瓜籽等款待,并给年幼者若干“添岁钱”或面捏油炸食品等。 初二日,到舅父、岳父或近亲家拜年。初三、四日,各村镇组织秧歌,给各户、军烈属及城乡各单位拜年。 初五日称“破五”,亦称“填五穷”。在门口、院落鸣放爆竹称“赶穷媳妇”。早饭吃饺子,称吃“元宝”、“填穷”。 初六日过小年,俗称“人庆”(本地老户过初七)。类似春节,但不拜年。传说初六夜各自魂回归,阎王爷给人定生死,各户门外挂灯笼,示意接魂。 十二日咬老鼠。妇女不推磨、碾米、纺线,不动剪、刀,不作针工,忌老鼠疮。 十五日元宵节或“团园节”。是日,城乡秧歌、腰鼓、高跷、狮子、竹马、龙灯、旱船、九曲等丰富多彩,竞相演出,尽兴庆贺。夜晚各家室内外灯火,彻夜不熄。小孩手提彩灯,争相比美。村村张灯结彩,火树银花,爆竹齐鸣,人人欢庆,盛况空前。夜间,观灯、猜谜。 十六日夜间在院中堆架柴禾点燃,人们把衣物被褥在火上来回轮转,谓“去百病”。火苗低时,人们抬腿绕燎,青年人从火堆跳过,意在“消灾祛难,四季平安”。 正月二十三日敬老君。下午拾柴禾堆放院中,晚饭后点燃柴禾,烧纸叩头,点香敬神,众人围火堆,四处寻找虫子,若找寻着那种粮食虫,即示那种粮食丰收。火临灭时,将其拨为12堆,即排为12个月份,若那堆火先灭、显黑,即谓哪月雨多。次日晨,在火堆中寻找粮食,有哪种粮食,即谓此粮食作物丰收。 二月二 俗语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。黎明用灰围宅院墙根撒一周为圈,意谓避蛇蝎五毒。是日,忌担水,人人理发,以祈时运好。 寒食(清明前一天) 用面捏各种动物、飞禽、虫、鱼类等蒸熟串挂。是日吃冷食,避火以示纪念。 清明 上坟祭祖,修整坟丘,掰各色纸,祈长命百岁,坟地植树以示纪念,给六畜吃寒食。儿童放风筝、打秋千游戏。建国后,学校师生、机关职工、部队指战员集体祭扫烈士陵园,青年团组织植树造林,开展有益的革命传统教育。 四月八 原为佛诞节,后演变为上庙烧香求神日。此日举行庙会,群众求神祈雨、求儿祈女,卜卦抽签,祷告神灵保佑,盼望风调雨顺,人口平安。 端阳节(农历五月初五日) 时兴吃粽子,饮雄黄酒,家户门上插艾枝,人们在早上争先到河边洗脸。少年儿童戴香料荷色,手腕、指头、脚脖扎彩色线绳,以防五毒,消灾祛病。 六月六日 俗语“六月六,新麦子馍馍熬羊肉”。此日多蒸白馍,菜饭丰盛。旧时人们凉晒衣服,提水上坟祭奠,曰“解渴清暑”。杀猪宰羊,献龙王祈雨,此习今已无。 七月七 相传是日喜鹊搭桥,牛郎织女相会,无祭奠活动。 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日) 家家制、购月饼、瓜果、梨枣等,待月出献月。献月毕,切块分食,庆贺全家团聚。 重阳节(农历九月九日) 家家吃糕,庆贺丰收。谚云“九月九,家家有”。 十月一 以彩色纸装棉花做成衣服样,上坟焚烧,称给死者“送寒衣”。 腊八(农历十二月八日) 早饭吃“腊八饭”,即用各种粮食、枣熬煮成粥,称“腊八饭”。 送灶神(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) 旧时农村送灶神上天。晚饭后,为灶神备干粮、糖果,点香烧纸、放炮,虔诚奉送,祈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