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延长群众饮食主要特点是:吃粮多吃菜少,多吃干少吃稀。菜一般都是淹菜、盐菜或生切凉拌,不习惯吃熟菜。1970年以后,全县饮茶盛行,交往待客喜用茶。 平时饮食 延民主食以小麦为主,兼以杂粮,1958~1968年,因收成不稳主食以玉米、高粱居多。农村一般为两餐,农忙时为三餐。城市、机关长期为两餐,1970年后以三餐为多。西部杂粮、油料较广,多以玉米为主食。乡民喜用茶,因靠矿区经济收入较高,食肉较多;东部主产麦棉,蔬菜较简。早餐一般为小米稀饭、馍、子,午餐为面条,晚餐为馍、面条。农村就餐,炕上放1木盘,盘中放菜及调味品,全家围盘而坐,同食。 主食品种有馍、子、花卷、包子、烙饼、烧馍、枣山、卷杆、米条、韭合、馁、豆包子、摊馍馍、煎饼;面条、面片、扯面、揪面片、削面、甩面、卤面、刀面、麻食(馎饦)、饺子、臊子面、下米饭、捞饭、焖饭、杏杂饭、麻汤饭、剥股(剑圪塔)、饸饹、凉粉、搅团、麻葩、油糕、粽子;米汤、拌汤、糊汤、米茶;稠酒、米酒、黄酒等。蔬菜常以淹菜、盐菜为主,炒菜不常吃。家常便饭为蒸馍、面条、米汤、淹菜。 节日饮食 节日饮食反映了人民群众怀念先驱,求吉利、避邪疫等意愿,信仰色彩浓厚,无科学、实际意义。 正月十二,饺子包成老鼠形,家皆吃,示意咬老鼠头、忌老鼠疮。 清明:蒸志推(老馍)。清明前两天各家均用白面蒸成似古代将官头盔的圆形大馍,上有顶子,四围粘贴面塑燕虫蛇兔,内包鸡蛋、红枣、洋芋、豆芽、地软等,重5两~1斤不等。家中每人1个均较大,多余的志推祭祖及馈赠亲友长辈、教师。女孩蒸条形“梭子”,“罐儿”、“髽髻”,上布虫鸟;给年幼男孩蒸老虎,上粘虫蚁;并给孩子蒸许多燕、蛇、虎、兔、麦穗一类的面花,穿插杜梨枝上,悬于窑顶、窗棱,称干燕。菜有凉拌或烩炒豆芽、粉条、豆腐、大肉。 端午:吃粽子。五月初四下午,城乡各家均包糯米、黄米粽子。五月初五,家家吃粽子,相互馈赠;早晨人人都得饮雄黄酒,无雄黄者多在酒器中放一两片艾叶,谓避蛇蝎五毒。饮雄黄酒对身体有害今已废。 中秋:城乡备月饼、梨、苹果、枣、葡萄等。月圆后敬献院中(赏月)。毕,老少分食。东部农村蒸枣糕,白面制做成圆形上中下三层,中夹红枣,直径约三寸,早饭食之。 腊八:腊月初八,以面条、小米、豆类、玉米混煮成粥,谓“腊八饭”,讲究早、多。拂晓即做好,一般可吃几天,不吃菜(意忌田中草),并喂家畜家禽、果树(象征性地将腊八饭涂在果树树干上)。 腊月二十三:备糖瓜(饴糖勒成圆形若瓜),晚饭后烙碗口大小饼子9个,以顶针两面戳印,献灶神爷前,意为送行。 春节:饮食花样多,颇丰盛。农村多炸油糕、麻花、油条,摊米黄,制稠酒、黄涵,蒸白馍,捏“枣山”、“枕头”、“猪头”、“枣篮”等各样面花,称(买)肉、粉条、海带、木耳,做豆腐、炸丸子,杀鸡宰羊,做各样烩炒、凉拌菜。正月主食上好,酒肉菜佐餐,烟茶糖足便,送旧迎新。略有大吃大喝挥霍之嫌。 庆典饮食 婚嫁、丧葬、生辰、祝寿,乡民喜设筵席,摊底重、聚客众,实为挥霍浪费之习。1986年,部分乡镇成立红白理事会,婚、丧从简,筵席规格、人数俱敛。 筵席多摆“八碗”,即红烧肉、白条肉、丸子、肘子、酥肉、鸡肉和两碗素菜。1980年以后风行“九魁十三花”,即在八碗的基础上加1个菜4个汤。有时亦有甜八碗,一般以备料配8个甜味素菜,无划一规格。“八碗”等为主食热菜,另有下酒菜4~8碟,以凉拌油炸为主。筵席烟酒菜丰盛,常有器乐伴奏,饮酒行拳,热闹舒畅,讲究礼仪。 小儿生日:饭菜优胜平常,亦有备宴席者,次于红白喜事筵席。 祝寿饮食:吃长(条)面,谓长寿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