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耕作 浅耕:昔用耕具为铧,入土不满3寸(约10公分7)翻地浅,耕次少,土壤熟化差。建国后推广深翻、机耕。1983年落实包干到户后又复为浅耕。 施肥:旧时下种驱驴驮农家肥到地,拌种入土,称引籽肥,每亩50公斤左右,质差量少,苗浅获薄。遂采用倒山(轮休)种地。建国后施肥加大,七十年代后化肥用量增大。 灌溉:新中国建立前,天旱唯盼雨,近水可浇灌少事疏浚,仅有零星少量水地。1950年,始兴修自流灌溉水地。1960年,兴修库坝,配备机械抽水灌溉,逐年发展,增强了抗旱能力。 植树:新中国建立前,地尽荒山宜种树,然非严谕督不栽,即栽植亦不照管成材。1958年开始人工造林,1989年底全县累计人工造林保留面积42.39万亩,四旁(路、田、村、宅旁)植树150.67万株。 碾打:旧时碾打用梿枷敲打,个别地方以牛踩场,清末民国时期用牲口拉碌碡碾打,讲究碾场不离边。场上翻晒作物秸秆,起场、扬场讲究技术。1970年以后,已有手扶拖拉机碾场,劳动强度大为减轻。 农运:旧时农运主要靠畜驮,因山径路狭,人背肩挑普遍。五十年代,出现单胶轮手推车运送,后始用双胶轮架子车,少数村庄使用木轮牛车、马车。六十年代,一般村庄有架子车3~5辆,有的村十数辆,罗家岭头、兰窑科等首用手扶拖拉机。1978年全县手扶拖拉机441台,平均每个大队1.6台。八十年代出现小四轮拖拉机,并逐渐代替手扶拖拉机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农用汽车陆续增多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