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延民素以农为生计,轻视工商,耕作粗放,懒习技艺,不求细巧,惰农自安,广种薄收,靠天获产,世代沿传,劣习成癖,众不为怪。因循守旧,不思开化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,粮食亩产由过去的50公斤左右增加到100多公斤,延民才化迷成悟,推行科学种田,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习俗,但至今仍保留部分传统习惯。 耕作 浅耕:昔用耕具为铧,入土不满3寸(约10公分7)翻地浅,耕次少,土壤熟化差。建国后推广深翻、机耕。1983年落实包干到户后又复为浅耕。 施肥:旧时下种驱驴驮农家肥到地,拌种入土,称引籽肥,每亩50公斤左右,质差量少,苗浅获薄。遂采用倒山(轮休)种地。建国后施肥加大,七十年代后化肥用量增大。 灌溉:新中国建立前,天旱唯盼雨,近水可浇灌少事疏浚,仅有零星少量水地。1950年,始兴修自流灌溉水地。1960年,兴修库坝,配备机械抽水灌溉,逐年发展,增强了抗旱能力。 植树:新中国建立前,地尽荒山宜种树,然非严谕督不栽,即栽植亦不照管成材。1958年开始人工造林,1989年底全县累计人工造林保留面积42.39万亩,四旁(路、田、村、宅旁)植树150.67万株。 碾打:旧时碾打用梿枷敲打,个别地方以牛踩场,清末民国时期用牲口拉碌碡碾打,讲究碾场不离边。场上翻晒作物秸秆,起场、扬场讲究技术。1970年以后,已有手扶拖拉机碾场,劳动强度大为减轻。 农运:旧时农运主要靠畜驮,因山径路狭,人背肩挑普遍。五十年代,出现单胶轮手推车运送,后始用双胶轮架子车,少数村庄使用木轮牛车、马车。六十年代,一般村庄有架子车3~5辆,有的村十数辆,罗家岭头、兰窑科等首用手扶拖拉机。1978年全县手扶拖拉机441台,平均每个大队1.6台。八十年代出现小四轮拖拉机,并逐渐代替手扶拖拉机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农用汽车陆续增多。 农祭 祭祈纯属守旧信仰沿习,源流深长,难于移易。新中国成立后,科学技术不断发达,文化知识普遍提高,中青年农民不再沿袭,唯老年人尚推崇恪守。 畜兴:正月初一早饭后,择喜神方位,全村男女老少,吆赶大家畜、羊子,焚香表叩头,谓之“畜兴”。以祈六畜兴旺,人避瘟疫。青年好事者骑骡马,竞相奔跑,玩童策毛驴追赶撒欢,尽兴嬉耍。老年人评价各家牲畜成色,观气象谈论当年收成;妇女三五成群,远远观望,相互问好,指点品评,闲话家常;男性离散时则折树枝蒿杆,插在驴鞍上,喻驮摇钱树返回。八十年代,此俗衰敛。 动农:春季土地解冻,农家吆赶牛犋到近村庄地块,套好绳索,1人牵牛1人扶犁,耕1圆圈,再在中间耕1“十”字,成田,在十字交叉中心,拥土成堆插香,遂点表叩头。示动农,意在祈祷全年农事顺利。事毕即回。 稔祭:五月,小麦成熟,碾打完毕,第一场新麦磨粉,蒸献馐(白馍)供奉院中祭神。 破土:旧时农村新建窑房,必祭土安神。请风水先生择吉日,起箭破土。在挖窑背准线中竖1杆,杆上端套1铧尖,中挂1小筛、桃木弓、1本皇历、五色线1绺、7根针、1个碌碡脐、1个五谷袋,杆子一面劈平写字,内容为动土年月日时及安神镇邪等语,下端埋土中。焚香表洒酒叩头,后即可正式动土。建国后此俗渐见匿迹,城镇今已不多见。 立木:盖房上大梁称“立木”,大梁正中围裹1块红布,绑1双红筷子十字搭开,1本历书。大梁向下面劈平写字,内容为房主、工匠名记及建成日期,上梁毕,主人宴请匠工。 合龙口:箍砖、石窑,窑洞拱形完成时,预先在中窑面最中间留一小缺口,谓“龙口”,吉日良辰,爆竹齐鸣,1名大技工手端盛有五谷(麦、豆、谷、黍、糜)和碎馍、糕片、水果糖、零钱的碗,一边向四方撒,一边唱道:“一合龙口再不开,家添人口外添财,窑里窑外喜气生,天神地仙降福来。一撒东方甲乙木,二撒南方丙丁火,三撒西方庚辛金,四撒北方壬癸水,五撒中方戊巳土,匠工无忌,主家无忌,天无忌,地无忌,姜太公在此,百无禁忌,大吉大利。”掌线技工身披1块红布,在龙口内放进五谷、碎馍、碎糕、小肉块、五色丝线、笔砚等,然后迅速把砖或石砌上,抹上石灰沟缝,窑主、工头在中窑门口烧香表叩头,最后在龙口中线处钉一铁钉挂1本书和1双筷子。鞭炮齐鸣,邻里围观,窑主向来人撒烟糖。窑主给工头1块被面,给匠工零钱,并宴请匠工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