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时,丧葬礼序繁琐,后渐简。 老者逝去,全家皆着白衣白帽白鞋,重孙辈戴红布,于死者脚前点烛(点路灯),焚纸钱(倒头纸),其纸灰置瓦盆内。停尸三天。含殓(俗谓“殓木”)时,即置尸体于棺木内,死者亲属围视告别。棺材多以柏、榆、松、桐为料。出殡前一晚,请自乐班或皮影、电影、录像演唱,旧时亦演家戏,今移于街巷,村邻乡人云集观看。此俗日“闹丧”。出殡,在午时之前。邻人抬起“棺罩”(抬棺材的上有罩顶的木架),孝男孝女,列队送葬,乐工高奏,送亲人遗体到坟地。坟地,多由阴阳先生预先查看风水确定。夫妻墓相伴。出殡时,旧有顶纸盆俗。一般由遗产继承者顶于村外十字路口摔碎。葬后三日,每于黄昏,家人焚麦草于坟周,俗曰:“打怕怕”,意为御坟地鬼怪。死者逝去日始,每七天为一斋,共七七四十九天,俗称“七斋”。每斋必祭,焚纸拈香。死者去世百日,亦祭奠。老者逝去,三年内为孝期,全家生活简朴,不办婚事,过春节贴蓝色对联。死者去世三周年,俗为脱服,旧称“释麻”。是日,于庭堂设祭,有亲朋送礼,当日中午换去孝服(又称“释麻换彩”)。有少数人在此日,大操大办。 解放后提倡节俭,反对铺张,倡导火葬。机关、事企业单位丧葬仪式多为追悼会或遗体告别,置挽联花圈,寄托哀思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