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建国前,县境内大部分地区乡民,主食小麦、谷、豆,主、杂结合,间食野菜。特粉麦面多用于逢年过节。婚丧喜庆筵席,有豆腐席、半荤半素席、荤席。儿女婚事豆腐席居多。 建国后,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50年代主食小麦,兼食玉米、谷、薯类。1958年以后,由于左倾错误不断泛滥,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,粮食减产,群众生活曾出现过暂时困难,尤以1960~1961年较为严重,民以食杂粮为主,且“低标准,瓜菜代”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业产量显著提高,农民常年以食白细麦面为主,城内“80”粉、特粉面成为紧俏物资。县内饭食习俗,闲时,早、午两餐,忙时早、午、晚三餐。平时以面作烙饼、饺子、面皮、铪饹等调剂生活。人们多喜爱吃“油泼辣子夹蒸馍”、“油泼辣子biang biàng面(宽、长、软面条)”。逢年过节割肉装“碗子”、炸油糕、蒸包子,待客烙饼、捏饺子。菜食,讲究一碟辣子四碟菜。筵席,一般九个碟子,一品一盘四个小碗,丰盛的四品四盘六个小碗,特丰的名日“十三花”。其品、盘内容,因经济状况而异,但海味鲜鱼、鸡肉、牛肉在筵席上已较普遍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