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丧葬,本县群众历来重视。 旧时老人终年之前,儿孙要作好丧葬准备,要事有三:一是备好棺木,亦称“寿木”;二是作好寿衣,俗称“老时衣”;三是掘或砌好葬墓。棺木,主要用柏木、松木而作,现以松木为主,也有用桐木、柳木者。板厚一至四市寸,以二寸见多。寿衣,民国时期,男系长袍、马褂、诸葛帽;女系大襟袄、裙子。现,因出身、亡龄而异,干部、职工、青壮年农民,穿制服、大衣、制帽;农村老人,男系对襟袄、大裆裤、衾帔或棉袍、帽瓢;女系大襟袄、大裆裤、衾帔。衣料,用丝绸、腈纶之类。 葬前,人死亡即盥洗,穿衣,“小殓”后,烧“倒头纸”,在大门口朝坟墓方向焚化“人马车”,门口悬挂纸幡。书写铭旌、七斋单,设置灵堂,报噩耗于亲朋。设灵后入殓,此为“大殓”。孝子穿白戴孝并“守灵”。 葬礼,一般老年人安葬都请几口乐人。安葬先日下午,孝子去祖坟“迎魂”并“祭路”。葬前孝女去坟茔“扫墓”;孝男巡巷“拜锨”。此后,孝子于灵堂前“成服”、“填柜”、“合木”。起丧时,灵柩用“八抬”抬运,孝子相随而行,有的还“扯纤”。柩到坟茔安葬好后,火化纸祭品,孝子谢拜帮葬人,同时将花圈和孝棍插于墓堆上。后行“回奠礼”,以示谢意。 葬后,主要过“七斋”,即对亡者每七天烧一次纸,连烧七次。除此,五十日、百日、周年都得烧纸祭祀。亡后过三周年,俗称“脱服”。摆筵、设祭、“迎桌子”。更服时,女孝子多换上红色艳丽的服装,以示守孝已满。 建国后,葬礼虽因袭旧俗,但随着人们觉悟提高,葬俗不断改革变化。机关干部、职工死后,一般召开追悼会,佩戴白花或黑纱,敬献花圈。农村普遍成立了“民俗改革理事会”,在丧事上倡导“四改”,即:改穿孝衣为戴黑纱,改祭奠为开追悼会,改迎桌子为宣读祭礼,改大操大办为俭办。1980年县建起了殡仪馆,提倡火葬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