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婚 民国以前,子长12~13岁时,父母即托媒撮合。并列应婚男女生辰八字,互送“庚帖”、算命“合婚”。如无“冲犯”,女方即送“允帖”,表示允婚。接着商定彩礼、衣物等,择吉日“下定”,俗称“问媳妇”,今称“订婚”。 结婚 女方称“打发娃”,男方称“了媳妇”。先择定吉日,将新妇上、下轿时辰、沿途避忌和新妇坐炕方位等事,通知女方。妇方邀请亲朋送亲时,事前由伴娘(扶女的)和“梳头的”给新娘“开脸”(理净额上汗毛)、“上头”(盘发髻),赴祖坟“奠别”,亲友“送添箱”(钱物)。男方由媒人送新妇红衣一身“等身红”、一块红绸或平布“盖头”,问明送客人数以备酒席。吉日,请傧相骑马引花轿代新郎迎亲,新娘凤冠霞帔、顶红盖头,由长辈背送上轿,兄弟数人扶轿,送嫁宾客随后,吹鼓手奏乐前行,是谓“送女”。至男方村口,新郎披红插花,傧相陪同,骑马相迎,先向花轿施礼,亲友给新郎披红戴花。随后引导花轿至家门,徐徐落地。在鞭炮、鼓乐声中,揭开轿帘,新郎给新娘“缀身钱”,由伴娘搀扶新妇下轿。富贵之家,地铺红毡,新娘踩毡徐步入洞房。进门时,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,意思是“快生贵子”。新娘上炕坐定后,新郎踢新娘三脚、击三拳,以示“出嫁从夫”。然后用擀面杖挑去盖头,始为夫妇正式公开对面。双方贺客入席后,夫妇拜天地、拜祖先、夫妇交拜。新郎给女方来客行礼,新娘给男方贺客行礼,长者以钱、物回赠。晚上“闹房”,有“三天不论大小”之俗。 次日以后,亲邻贺禧,新娘拜邻居。娘家“送饭”,新妇到娘家“打连身转”、岳家“迎三”、“请女婿”、“回门”。第四天,新妇回娘家(“遨十”)。数日后被新郎接回,邻里搭“金桥”,筑“庙台”,让新婚夫妇过金桥,跪拜祈子(拜娘娘菩萨)。 招赘(也叫招上门女婿) 首先要商定婚后子女的姓氏、书写财产继承契约,在婚宴上当众宣告“合户”。因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,认为招婿改姓“不气长”(下贱),故此婚俗多为乡间鄙视。 寡妇改嫁 事前密定时间和地点,夜间“过人”。到男方家里在“灶王爷 ”前双双磕头,就算拜堂成亲。然后各方商定,数日后,宴请亲朋“认亲”。此俗各地不尽相同,贫富礼仪更有差别。 建国后,实行婚姻自主,提倡自由恋爱,男女青年多在20岁左右订婚。彼此通过友好交往,感到志同道合,建立爱情,结为伴侣。农村多由介绍人牵线搭桥,双方见面交谈,再经家庭相互了解,征得双方同意,互赠礼物,照相订婚。到法定年龄,同去人民政府领取结婚证,择吉结婚。同时,宴请亲朋,或以糖果招待。也有举行集体婚礼,在大厅中张灯结彩,亲朋光临,音乐声中,宣读结婚证书,给对对新郎、新娘戴红花、赠礼品。此外,也有旅游结婚的。婚后,农村多为女上男家,城镇双职工则多有离家独立生活,自成“小家庭”。寡妇改嫁,同样视为喜事。同时提倡男到女家落户,俗谓“倒插门”。
[1] [2] 下一页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