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,在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神治文化中,本县逐步形成修庙敬神、立赛祭祀之俗。明、清尤甚,既有城镇、乡村、户族集体修建庙宇,亦有私人自费兴建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知堡村董长义自辟耕地二亩,集资于村边盖房16间,建成“天地庙”,亦称“百神庙”、“善人庙”(因其从事劝善)。至民国末年,城乡庙宇星罗棋布,神位布及家家户户。县城有文庙、武庙、城隍庙、八蜡庙、泰山庙、无量祖师庙、西岳庙、法王庙等50余座;山水胜地及乡镇所在地皆有较大庙宇,著名的有海龙镇(今平政)的龙王庙、黑池镇的火仙庙、路井镇的关帝庙、乳罗山西峰的禹皇庙、甘井镇的屯里庙等;乡村不论村庄大小均有庙宇分布,如县北高家圪村仅5户人家,就有娘娘庙、马王庙等庙宇5座,所敬神像远远多于人口数;家家户户设土地、灶王、天神、财神、马王诸神位。每逢岁时节日,特别是“过年”、“元宵节”等节日,各家各户的长辈均带领子孙们天不明起身,从家神敬到庙神,焚香磕头,求神保佑;每遇病、祸和灾难,即有家妇或群众集结敬神,祈雨禳灾。大庙宇多有善男信女守庙侍神,且每年定期举办赛事集会,即“庙会”。在一至三天(多则十几天)的庙会期间,举行迎神、安神、祭神等传统仪式,多有戏班和数社的社火助兴,各显其能,故俗称“过赛”。驰名的庙会有龙王庙的四月初一(农历,下同)、屯里庙的四月十八和腊月十八日、禹皇庙的四月初十和十月初十、城隍庙的八月初二至十三日等庙会。 在修庙敬神活动中经营慈善事业者,近代著名的有董长义和杨好善(女)。董长义先后撰写板印“善书”28万余字,被慈禧太后赐封为“宣讲生”。民国7年(1918),杨好善兴建“育婴堂”,经营四十余载,拯救弃婴40多个。民国27年(1938)知堡村“善人庙”内设“育婴堂”,民国养济院发给文凭并注册备案,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为其亲书“合阳县育婴堂”牌子,并捐资购地50亩养庙,四十年间收育婴儿79名。 建国后,“移风易俗”,革除封建迷信活动。50~60年代,城乡庙宇大部分改建成学校,或被国家、集体的事企业单位拆迁、占用,敬神活动渐次消迹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