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称“过年”。凌晨,鸣鞭炮,煨柏烟,挡“财”杠,焚香迎神,献食祭祖。长幼着新衣,屋内外有年画、春条、对联,焕然一新。清晨,慎语言,讲“吉利话”。忌破、烂、瞎、没、死等带有不祥的语音,表示一日“吉利”为常年“吉利”。早餐必食馄饨。之后,先户族,后邻里,互相登门拜年。晚辈向长辈叩头祝福,长辈付给孩童压岁钱,平辈之间拱手道贺:“过年好!”“恭喜发财”。午间三三两两谈旧议新,有的聚在一起玩乐。傍晚,持香表、蜡烛进庙敬神鸣钟,村巷锣鼓欢庆。初二开始,携礼品依序前往岳、舅、姑、姨家拜年,叫做“追往”,家家户户以酒肴招待客人。初五称“破五”叫“过小年”。建国后,春节期间,敬神、叩头、挡财杠、赌博等旧习有所废弃。1978年后,春节亲友互访,看电影、电视、自编自演节目,举办球类比赛,探望敬老院老人,慰问离退休职工等的新风尚正在兴起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的第一个满月(即月圆),古称“上元节”,又称“灯节”。舅家给孩童送灯笼。张灯3个晚上,所谓“十四试灯,十五正灯,十六烘灯”。城乡群众,以糖、油、核桃仁、桂花、青红丝搅拌作馅,用糯米粉摇滚成汤圆,叫“元宵”,夜间煮食。此俗直延至今。青年结婚后的第一个元宵节,携带酒、肉、点心,元宵到岳父家留住3天,叫做“躲灯”。今携礼品探望,不留宿。 清明节 “清明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此时风和日暖,草木萌发。民间有踏青、扫墓、荡秋千,放风筝之习,至今不衰。清明前二日,称“一百五儿”,即寒食节。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冬至后一百五日,称之寒食,禁火三日”。溯其源,依《汝南先贤传》中载:“介之推,以三月三日(农历)自燔,后称禁火之俗。”今此说已不为人尽知,而“一百五儿”寒食节,食凉面之习依然相沿。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“端阳”,本名“端午”。这天黎明,采集车前子、竹叶、薄荷等,俗称“百样草”,干藏作清凉饮料。家家门首、灶旁插艾叶、菖蒲。人人鼻、耳涂雄黄酒。青少年男女佩带香包。孩童脚手系五色线绳。俱为防病逼“邪”。牛角系布制的馄饨,骡、马、驴戴色布制的草料包,预期丰年。午间,饮雄黄酒,食粽子、凉面糕、馄饨馍等。至今风行不衰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。八月是入秋后的第二个月,叫“仲秋”,十五日又在仲秋之中,故又称“中秋”。古为“团圆日”,合家在月光下,奉献月饼,饦饦馍、柿子、石榴、梨、枣等,焚香祭拜“天神”。近年来,合家团圆之俗淡薄,焚香祭月,彻底革除,赏月、制月饼,借此访亲探友,依然盛行。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因在腊月,故称“腊八节”。用大米、小米、玉米糁、黄豆、面条、饺子混合煮熟,调以豆腐、粉条、肉丁等制成的臊子,叫“腊八粥”。这天黎明,献神祭祖后,邻里间争先互送“腊八粥”,庆祝丰收。今献神祭祖亦不复有。邻里间互送腊八粥,渐趋淡薄。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末日,谓之除夕。家家户户辞旧迎新,在蒸馍、烩菜、炸年果、备酒肉、制新衣后,张贴对联、年画、春条、打扫室内外,做到整齐清洁。夜,煮茶备点,安神祭祖,成年人“守岁”至深夜。今“安神”、“守岁”不复有,余则风行。 岁时祭祖 春节展悬族谱于正堂墙壁,直到元宵节后早晚焚香献食祭祀;清明节扫墓;6月6日新坟奠汤,老坟压纸;10月1日“送寒衣”;“冬至”户族共祭祖先;除夕夜焚纸钱,“慎终追远”。今在中老年人中奉行不违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