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保南乡原存北周保定四年(564)《圣母寺碑》所刻人物,衣裳多系胡服。县博物馆现存唐、宋人物石刻或画像,男性着广袖长袍,束发;女性衣裙衫,梳头髻。清代蒲城民间上层人士,身着绸缎长袍、马褂(袖口如马蹄形),头戴瓢瓢帽;一般百姓身穿自制粗棉布对襟或大襟袄(衫)、大裆长裤,腰缠布带(俗称“大腰带”);妇女多穿大襟花袄(衫)、宽腿裤,姑娘梳辫,媳妇盘髻(俗称“泡泡”),出门穿长裙、绣花鞋,富户者戴金银手镯、耳环、戒指。民国时期,男性不再留发辫,上层人士戴礼帽,有的留平头或背头,仍穿长袍、马褂;公务人员和学生一般穿四个口袋的中山装(俗称“制服”),多留偏分头;一般百姓,男的剃光头,包布巾或戴瓜皮帽,穿自制粗布衣裳,男孩剃头留有囟门角儿。 蒲城解放后至50年代,城乡干部、学生多喜穿银灰、深蓝(学生蓝)色中山服、学生服(青年服)、列宁服,头戴八角帽或解放帽。宽裤腿和窄裤腿曾先后在青年男女中流行。中青年妇女多剪短发或梳双辫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绿军服、军帽在青少年中一度兴时。80年代以来,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,人们衣着改变很大,除改变衣料质量和色彩单调的情况外,服式不断翻新,西服、夹克、鸭舌帽逐渐流行,筒裤、喇叭裤、牛仔裤各随所好,部分男青年留长发、蓄胡须。在女青年中,从裙子、旗袍、高跟鞋发展到连衣裙、超短裙、裙裤、健美裤,烫发很普遍,有的戴金耳坠、项链、戒指,出门画眉、抹口红。不论男女老少,穿绸缎、毛呢的人越来越多,穿自制粗棉布衣裳的越来越少。据抽样调查,蒲城人衣着消费占生活消费开支的比例,1986年农民为11.4%,城镇居民为14.2%,1990年农民为14.7%,城镇居民为21.2%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