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据大峪河和温汤发现的史前遗址看,上古蒲城人居住除土窑外,住房为单室建筑,四面不靠,做饭和睡觉均在一室,室内为黄土或坩土地面,既平又光。清代和民国时期,山区人多住土窑,平原农民一般集中居住在筑有城墙的村寨。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,多数住房三间宽,长方形宅基,土木建筑,瓦房,偏开门,从前至后为:门房,多和畜圈和磨坊在一起;厅房,祭祖和待客用,有照壁和腰门(中门);厅房前后两对面有厢房,为住室;伙房,兼贮藏粮食、蔬菜;最后是后院,一般不盖房,作厕所兼饲养鸡、猪。居室从后至前,老人为上,长幼有序,兄左弟右,室内有土炕,冬季生火取暖。穷苦农民住房,则数量较少,质量较差。有钱人家房屋特别讲究,砖木结构,雕梁画栋,除门房、厅房、伙房和厢房外,还有侧院、女厅、书房、花园,门楼和门礅石为精美的砖雕和石刻,门前置有石刻拴马桩、上马石,屋脊吻兽、花砖千姿百态。凡村寨巷道,各家门前都栽国槐。自清光绪年间以来,先后从湖北、河南、山东迁来的农民,河南和湖北的多挖下地窑居住,山东的多建茅草屋居住,各自形成一些新的村庄,但无围墙。 解放后,城乡人民居住条件逐年改善,住土窑、破房和茅草屋的人越来越少,瓦房普及到各个村庄。进入80年代以来,城乡建房基本上改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,部分农民建起了新式带有卫生间的楼房。室内家具也逐渐更新,换旧式桌、柜为写字台、组合柜、沙发,有的换土炕为木床、席梦思,购置洗衣机、电热毯、电风扇、收录机、电视机很普遍,有的购置电冰箱、电热器和空调。据1986年和1990年两次抽样调查,城乡人均住房面积,农村在14平方米以上,城镇在12平方米以上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