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武术 是境内历史久远而且流行广的体育活动。明、清时境内军籍人皆习武练拳,尤以榆林城内军籍食禄之家练武风气最盛,许多家院备有举石、刀枪棍棒、弓箭等供子弟习武,先后出武进士34人,武举人245人。清末大兴“团练”,城乡习拳练武成风,镇川瓦岗寨的申老五(申风台)爱好武术,聚集乡人,延师教习,培养出许多有武术者。民国年间,县城中小学开展拳操武术训练。40年代,县城武术人员苏德贵(修钟表者,人称苏扁子)、陈国栋等收徒在莲花池畔培养武术爱好者,每年苏德贵在青云山庙会上进行武术表演,很受群众欢迎。50年代,只有苏德贵等少数人坚持练武强身。70年代起,有榆林城内的一些青年人练武术。市武术协会成立后,举办武术学习班,辅导人们练健身武术。1986—1990年先后举办武术学习班5次,参加学习者多为城镇人共达170多人,习练武术有形意拳、长拳、金刚拳、大洪拳、小洪拳、少林弹腿、太极拳、纯阳剑、夹鞭刀、夹枪棍等13种。 赛马 流行于境内西北草滩地区。庙会或物资交流会期间,蒙汉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赛场,赛场上彩棚高搭,赏物高悬。参赛者多为蒙汉男女青壮年,他们衣帽整洁,精神抖擞,个个骑乘着膘肥体壮的骏马。比赛以击鼓为令,号令一发,赛手们扬鞭策马,如箭离弦,马蹄腾空,尘土飞扬,观众掌声、喝彩声、击鼓声不断。先达预定目标地者为胜,每次的胜者再进行比赛,最后取胜者,按名次赏以绸、布、茶烟等物。比赛主要赛骑术、赛速度,也包括对马匹良好的比赛。1950年后赛马一度中断,进入80年代西北草滩地区的赛马活动复兴,孟家湾、小壕兔、补浪河等乡每年至少举办一、二次赛马,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,如跑驴、拉羊、夺红旗等。 射箭 明、清时期,县城常进行武生员的骑射、步射比试,到清光绪末年停办。 摔跤 俗称跌跤,劳动之余年轻人在田间地头、沙滩、打谷场上,不拘形式双双角力,观众呐喊助威,颇有乐趣,又可锻炼身体。形式有“砍腰大跤”、“搂腰小跤”、“让搂后腰”等。 打秋千 旧时每到清明节前后,群众栽木桩或在大树上系绳和吊板,让儿童、妇女等荡秋千,习俗讲究“打秋千,荡灾消病”。 棋类 境内城乡普遍流行下象棋,民国年间在榆林城就常举行棋赛,1940—1946年仅三青团组织举办象棋赛达15次。1950年后象棋活动更为普及,1985年市象棋协会成立后,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全市象棋大赛,并多次派代表参加省或全国的象棋比赛,为地方培养出很多象棋高手。近年,下围棋亦在一些群众中兴起,此外历来民间流行有“老虎跳吃羊”、“下方”、“啃羊蹄”、“灌驴肠”等简单棋子游戏,这类简单棋子游戏,多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进行,就地画棋图,以石子、杏核等作棋子对弈。 气功 70年代初,榆林城内少数人开始习练气功健身,后逐渐普遍开展。1987年市气功协会成立后,仅在榆林城区建立气功辅导站6个。至1993年先后举办鹤翔庄、中华养生功、香功等气功学习班26期,并延请外地气功师来榆传授、治病,参加气功习练者越来越多,城乡已成风,榆林城区、镇川等地风气尤盛。每天清晨仅榆林城莲花池和体育场练功者达八九百人,习练功法还有太极五息功、大雁功、天柱功等达19种。 青少年中还有踢毽子、跳皮筋、跳绳、滚铁环、溜冰车、放风筝、踢布弹、打贯宝、扳腕等体育活动。过去还流行“打瓦”、“打大老爷”、“砍铜钱或秸秸”、“踢拉拉”等玩耍活动。打瓦,4~6人参加,分两组自备小石块(俗称“瓦”)为击石或支立目标,按规定分先后掷击,全击倒升格,未全击倒交换打,一般动作有打排、过头打、左跪打、右跪打、叉腿前打、叉腿后打、夹腿打等,以先打完套数的一组为胜。打大老爷,5人参赛,以4石块支立,限定不同距离为3道“岗”,轮流用小石块掷击,按打倒石块定“大老爷”、“曹操”、两名“耳子”,未打倒者受罚。砍铜钱、秸秸,由参赛者各出等数铜钱或秸秸(二三寸长的细高梁杆)置地上所画圈内为目标,限岗将铜钱或秸秸击出圈外,即赢得。踢拉拉,参加人数若干,在平地上画长方或飞机形大方格数个,参加者曲一条腿,用另一条单腿踢小木块(小石块)按格以次前进,不得将所踢木块踢出格或压线,否则失一次踢拉拉的资格,踢木块至终格方可双脚立地,然后同样用单腿踢回木块,即可在中途方格内划得一小块“家”,下次踢拉拉时可在“家”中双脚立地停歇。60年代后这些活动渐少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