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本县传统体育,以民间武术和体育性游艺为主,与生产劳动和抗侮娱乐相结合。唐永贞元年(805),智果寺僧王汉奇(即王一伍)以白鹤派内家拳著称,被誉为“秦岭拳师”,先后在智果寺、开明寺、清凉寺收徒传艺、拳技流传民间。明代,境内东、南、北部山区民众,结合生产劳动,广泛开展狩猎、射箭等活动。清代,城关、谢村、马畅、五间、贯溪、龙亭、白石、磨子桥、黄安坝、槐树关及华阳一带习武者众多,大都属少林派。民国时期,武师周建邦、樊勇田、田教、刘德胜、杨忠岱等,分别以腿功、轻功、指功、气功和拳术见长,在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区设班传艺。26年(1937),贯溪人王元奎在县武术比赛大会上获“小红拳”、“梅花拳”和“双刀滚身”第一名,后被县民众教育馆聘为武术教练。解放后,武术仍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,青年农民爱好武术者甚多。城关、龙亭、五间、小江、华阳等乡镇,多以自然村为单位,利用农闲季节,邀请本村或外地武师表演、传艺。 体育性的游艺、嬉戏,亦为传统体育项目。主要有: 爬树 起初为整枝、砍柴,后逐步演化为竞技活动,在丘陵、山区一带的青、少年中流行。一般选择几株粗大而光滑的树木,上设标记,参赛者统一上爬,以取下标记,返回地面最早者为胜。 游水 夏日,沿汉江两岸乡村、城镇的青、少年,常利用河水、塘库游泳嬉戏,多为比赛速度,也有仰游、蛙泳、自由式、踩水、花样游水及横渡汉江的比赛。县城的青、少年及学校教师,旧时就利用码头上的船只学习跳水、潜泳等。 划龙船 清代至民国年间,城关、谢村、黄安等沿江一带群众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(端阳节),开展划龙船活动。彩船头装龙头,尾置龙尾,内设锣鼓及古典折子戏“水漫金山”、“水淹七军”、“游西湖”、“藏舟”等社火,两边8~10人划船。竞赛时,紧锣密鼓,数船齐发,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,以先达目的地者为胜。 射靶 东、北山区一带,春节期间常举办射靶比赛。白天以立竿或在树上划圈为靶,夜间以燃香或火绳为靶,用猎枪射中目标最多的获胜。 搬碌碡 盛行于谢村一带。以1人出场,将大碌碡连续搬起放倒,搬放次数多者为胜。民国时期,镇江村农民田念生,一次竞赛能搬、放大碌碡210次之多,为围观者所惊讶。 拔河 农民在劳动休息时,用锄把、扁担、尖担为器材,以相等人数对拔,拉过中线者为胜。逢年过节时,则用井绳或粗麻绳开展拔河比赛。 举重 农闲时,青年农民以石锁、石鼎、石块或重型铸铁大刀为器材,比赛臂力和耐力,以举过头顶的次数多者为胜。 此外,还有跳绳、爬绳、耍狮子、舞龙灯、踩高跷、荡秋千、踢毽子、放风筝等游艺项目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