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本县半高山以上农民主食,午月洋芋管到冬季,秋季玉米管到次年春季。半高山以下和河边农民主粮,有大米、小麦调剂。若逢灾年歉收,青黄不接,甚至饿饭,以树皮、草根、观音土充饥。解放后,人民生活虽已改善,若遇灾年,仍有不少人缺粮,政府对缺粮户予以救济。镇坪县饭菜品种具有地方特点。 和渣、面面饭是本县最具特色的饭食。 和渣 黄豆洗净泡涨,磨成豆浆不过滤,放于锅里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搀入切好的青叶菜,适量人盐,再煮沸约10分钟就可食用。香甜可口,营养丰富。若备芫荽、辣椒捣大蒜做配料,其味更佳。 面面饭 将玉米粉放于簸箕内,洒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;饭甑置于锅加盖,锅内盛水淹甑2寸;用旺火将水烧沸待甑上气,将拌好的面松散地盛入甑内盖紧,旺火蒸上圆气后翻甑;将面倒入簸箕再次洒水搅拌,盛于甑内,加旺火圆气即告成功。吃时清香喷鼻,别具风味。 甜浆饭 种类多,操作简便,味美,爽神健胃。豆浆不过滤放于锅里煮沸,一种是将适量大米和洋芋块放入浆内,煮沸十余分钟放入青叶菜,再煮10余分钟可食;一种是浆里掺和玉米;一种是只搀人洋芋或红苕加入青叶菜。各具风味。 盐背子饭 解放前,本县去四川背盐的人在途中制作一种简便而耐饿的快餐饭。其操作过程:将铁锅的水烧沸放人玉米粉,粉与水量为4:2.5,插数气眼,捂紧锅盖,蒸十余分钟,揭盖用筷搅拌均匀,插气眼,用小火再蒸七八分钟,揭盖再细细搅拌,至无面疙瘩为止,捂盖再煨十余分钟即可。香脆,耐饿,但费粮食。 蓑衣饭 蓑衣饭香而爽口。操作时,把第一道面面饭蒸在甑内后,在另口锅将大米煮半熟,滤去米汤,等面面饭上了气翻甑。将半熟米和人面面饭搅拌,上甑蒸上气为止。 洋芋饭 蒸干洋芋:高山地带要吃洋芋半年,惟蒸干洋芋最多。洋芋去皮,洗净,入锅,加水淹至洋芋为度,用旺火烧开,留少量水,捂好盖。水干,熄火,十分钟左右揭盖敞气,再捂四五分钟,吃之香而面。煮汤洋芋:将洋芋去皮、切块,洗去淀粉,放在锅内,放入油、盐、花椒面适量,炒至七八分钟掺水烧开,然后放葱、菜叶煮熟,亦可作菜。煎洋芋粑粑:将锅烧烫,放油适量,待冒青烟,放入洋芋粉糊,反复翻煎,待其变色(无白色呈清亮色)连成整块后,铲起冷却,切成薄片或条块,再用油、盐、香料混炒即成。亦可作菜。 老浆 将玉米磨成米状,去皮取米,米用沸水冲翻几下捞起,用凉水浸泡数日,每日换水,浸好去水磨成浆,用其三分之一炒成半熟,与生冷浆搅拌和匀,装入盆内发酵,可蒸成馍,可煮汤疙瘩。匀甜而不腻,有果子味。 燕麦面 将燕麦炒熟磨成细面,一可作干粮,二可送情。吃法有三:一是直接干吃;二是放入糖,用适量开水拌成疙瘩吃;三是煮疙瘩吃。 家常菜 包括荤菜、素菜两种。荤菜指鱼、肉类。惟猪肉广。城市供应冻肉、鲜肉,农村有自产多是腊肉。野生肉有野猪、麻羊、狗熊、麂、野鸡、山鱼、鳖(团鱼)等等,素菜有鲜菜、干菜、咸菜、豆制品及各种酱菜。惟玉粉辣子别有风味。 农村人吃猪肉讲膘肥块大。玉米粉蒸肉是老年人所爱,藕炖猪蹄和萝卜炖羊肉,逢知己人当饭吃,砧板肉是姑娘、小孩所嗜。近几年,农村人食肉量大者逐渐减少,城镇人吃瘦不吃肥者逐渐增多。 筵席 酒、肉、饭是筵席三要素。筵席风味,县内各地大同小异。筵席丰盛程度,是以主家经济条件和厨师操作水平而定。出菜少则4大6小,多则20余碗(盘)。70年代以前主要饮白酒。80年代以来,筵席上白酒、红酒、啤酒齐备,饮啤酒、红酒人多,量大。城镇人从外地引做的卤肉、卤猪肝、卤猪头,作为凉菜出凉盘,以及炒腰花、肚片等吃法,已渐普及农村,河边和城镇户筵席用大米饭招待,老朳地区筵席仍以玉米面面饭待客。 糖果 糖用玉米熬成板糖,用板糖做成粟谷糖、核桃糖、玉米花糖、大米花糖;果有核桃、板栗、葵花子等。 镇坪特产蜂蜜核桃糕,将蜜制成饴状,拌炒黄去皮的核桃仁,即成,甘甜香脆,有的外裹燕麦面,甜而不腻,有润肺止咳健脾胃的功能,是极佳保健食品。 食油 解放前,县内食油有自产的猪油、菜子油、漆子油。农村主要吃猪油,城镇机关、部队不吃漆子油,可从外地购入香油(芝麻油)。很多贫困户既无猪油、菜油,又无漆油。大部分日子吃“白锅”。建国后,食油主要是猪油、菜油,70年代以后漆油少见。家里无油只要有钱,可在供应部门购买。农村少数困难户吃“白锅”现象仍然存在。 食盐 建国前,县内人吃盐极为困难,穷人多吃无盐淡菜,食盐主要是“川盐”,又称“柴火盐”,粒细、卫生,但含碘低。解放后,靠吃大青盐,盐块大、杂物多。吃时要碾细或用水溶化,食用多不方便。60年代后期供应加碘盐,至今,少数户吃“淡菜”仍然难免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