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春节 长安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不少,建国后不少迷信习俗已不再通行。 吃五豆 腊月初五,将小豆、黄豆、绿豆、白豆、豇豆等五种豆子煮食,意寓消五毒,名曰“吃五豆”。 吃腊八 腊月初八午餐,食用以大米(或玉米粒)、各种豆类、胡萝卜、豆腐等煮成的粥,谓之“吃腊八”。传说,这是为了敬祭神农、后稷、百谷、先农、邮表、犹虎、防和、水庸沟等八位农神,祝愿来年五谷丰登。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晚旧时封建迷信,讲究祭送灶君。先将灶爷灶马纸像分上下两段,上段为灶爷骑马图像,下段只有一匹备鞍的马。当晚烙好灶饦,焚香亮烛祭敬灶君,并将灶饦捏一小块拌以谷草祭奉灶马。烛尽时,将旧灶君纸像焚烧,意在送灶爷上天宫搬粮,祝辞曰: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祭毕,将纸像下段压于香炉下,分食灶饦,未能回家者留存。此后,家家清扫灰尘、粉刷墙壁,街镇日日逢集,天天黄道吉日。 除夕 腊月三十日傍晚,上坟烧纸,迎请祖先回家过年(亦给祖先送钱过年)。门贴对联或“福”字斗方。天黑后,焚香明烛,贴上新灶君像,将下段灶马于灶房烧毁,请之去接换二十三祭灶上天的灶马,驮灶君和粮食归来。并煮食饺子。 元日 正月初一凌晨,放鞭炮,烧柏朵、芝麻杆,意在请诸神归位。人人争早起,家家早饭早吃,取意一早百早。乡邻见面互相问好,恭喜发财。不扫地,不倒垃圾,不走亲戚,不去他家打水,意在财不外流。 拜年 正月初二至初四为拜年日,媳妇走娘家,外甥拜舅家。礼品:新婚第一年行“四色礼”,即大个儿肉包子十个、枣糕六个、挂面两把、点心一封,以后每年大包子十个、点心一封;回礼为核桃、红枣、蛋蛋馍等,若送礼者家中有老人,还要将包子、枣糕各回一个。待客,中午臊子面,下午菜、馍、黄酒。 破五 正月初四下午,家家烧纸钱、焚黄表,送祖先回坟,请诸神归天。初五拂晓,青壮年掷空放大炮若干,谓之“破五”。后,即可下地干活。 送灯 正月初六至初十,舅舅给外甥送灯笼,一个灯笼十支蜡,附带十个粽子,一捆麻花,父母给出嫁的女儿第一年送大玻璃灯或花灯,有了外孙,加送小灯笼和曲连(即用白面做的项圈、帽子、鸟儿、葡萄等花馍)。 元宵节 正月十四、十五,家家大门口悬挂宫灯或玻璃灯,新媳妇房内点娘家送的花灯,小孩提上舅舅送的灯,出出进进闹元宵。是日,不走亲访友,不干活,早餐臊子面,或饺子,午餐米饭、菜,晚饭元宵。十五、十六晚,有些村庄用铁轮大车、椽檩、门板、绳索等架起灯山,绵延半里,谓之“摆灯山”。有的耍狮子、龙灯,跑旱船、竹马,歌飞舞扬。有的出高跷、芯子、扭秧歌、敲锣打鼓,互相竞赛,热闹非凡。 清明节 禁火寒食,祭扫祖茔。 谷雨节 清晨,姑娘们在黄表上画上蝎子、蜈蚣、簸箕虫、蛇等毒虫和一把宝剑,题词“谷雨三月中,蝎子到门庭,手执七星剑,斩断蝎子精”,以祈防虫免疫,并去野外收少许露水,用白矾蘸着擦刀,还要将锈滴撒黄表上,成土红色,贴于炕头。传说此举可避免毒虫叮咬。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,家家门前插艾,小孩、姑娘佩戴香料缝制的香包,大人、小孩都饮雄黄酒。家家吃粽子、油糕,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出嫁女儿于节前数日带绿豆糕、油糕等探望父母;节日当天,父母送粽子、油糕、黄瓜给女儿。此谓“追节”。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,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日。此前,六月六日,姑娘们便种豌豆、扁豆、小麦等于香炉、盆子或碗中,置室内让其发芽生长,到七月七日拔出,分成七撮,用七道红纸条扎束,夜里围在一起掐其尖端放净水盆中,若上浮呈花形则为得巧,若下沉无花样则示笨拙。夜深人静时姑娘们爬到井口,若闻有牛郎织女哭声,则示己命不好;若默无声息,则示己命好。当然这都是宿命论的说法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晚上,家家烙大小“团圆”馍,月上中天时,在院中设案,将“团圆”、月饼、水果等摆于桌上,全家一起拜月赏月。祭毕,品尝月饼、水果及小“团圆”馍。次日早饭时,按全家人口分切大“团圆”,每人一块,未归家人、出嫁女子亦分一份,以示全家团圆。韦曲和东部一些地区,节日当天,父母给出嫁女儿送“团圆”,外加柿子、栗子等水果,女儿则不礼往。县西南各地,节前数日,女子先给父母送月饼,节后,父母再给女儿送“团圆”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,父母给出嫁女儿送花糕。花糕用上等白面蒸成,圆形,塔状,三层四层不等,底层直径尺余,周围捏成齿形花边,每层边沿嵌以核桃仁、栗子、红枣、顶端做成龙、兔、莲花等形状。相传,唐女王宝钏,寄身曲江寒窑,母怜女贫,送花糕接济,花糕中镶金锞银锞。后人沿袭宝钏母送花糕之举,只是以栗、枣代替金银锞。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,去祖坟和亲人墓地烧纸化钱,亦可在十字路口画一缺口圆圈化纸钱,祭奠亡灵。 冬至 节日当天人们吃“豆腐脑”。传说,吃了此饭天冷不冻手脚。另外为纪念孔子,学生在这天给先生行礼(封钱)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