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丧葬 旧时,农村老人逝世后,先请舅家人来指教,并请“阴阳”先生为丧者入殓,选坟地,定葬期。亡后第三日,在门旁贴讣告,门前竖一纸杆。纸杆是用纸钱糊成圆筒,高二丈许,直径约二尺五寸,谓之“望乡台”,是传递噩耗之标记。祀有“七七”、“百期”,每逢期日,儿女们穿毛茬白布孝衫、白裤、白鞋,腰系麻丝,全身白,男戴麻冠,女头顶白布尖。葬日请“吹鼓手”,少则4人,多则12人。举殡葬礼两天,前一天晚烧“天明”纸,女婿、外甥和亲友,在死者灵柩前一一进行九叩十八拜仪式,名曰“烧腰奠”。第二天清晨,出殡前,女婿、外甥、亲朋好友又将各自为死者送的花圈、挽帐、献食等祭物,按辈次轮流拿上在大门外的十字路口走一趟,吹鼓手跟在后面,边走边吹,名曰“迎祭”。出殡时,孝子跟随灵柩哭泣,哀乐相送。葬后守孝3年,期满换去孝服。 在埋葬的当天和三周年,设酒席招待宾客。有权势或富裕亲属,请“礼宾”数人行礼,乡邻送牌匾,请位尊者“点主”,葬后大宴宾客。民间说:“有钱埋钱,没钱埋人。”1976年以来,城市人去世后,其亲属多数已不穿白戴孝,兴臂戴黑纱,开追悼会后火葬。在农村仍盛行土葬,但旧时繁琐的葬礼有所简化。1980年后,农村埋人不但请“吹鼓手”,而且有的在葬后当晚还要放映电影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