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本区由城市、郊区和秦岭山区组成,因其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同,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方面存在着差别。 服饰 解放前,农村青壮年男穿黑、蓝色土布对襟衫、褂、大腰裤。姑娘穿红、绿色布衣服;老年男、女穿右开大襟上衣,大裆裤,扎裤腿;一般中老年人男穿白袜子,圆口鞋,女四季扎裤腿。富者和城市商人相同,穿机织平布和丝绸,冬穿皮袄、长袍,戴礼帽。深山农民腿裹毛裢带,足蹬麻鞋,毛巾包头。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群众的衣料品种由棉纺平布发展到化纤、丝绸,各种时装不断更新变化,鞋袜由过去的布质变为现在的塑胶、人造革、皮鞋和尼龙或锦纶等丝袜。草鞋、麻鞋已经淘汰。遇天雨,不论城乡都穿防雨胶鞋。旧时,农村流行的“泥屐”已经绝迹。从80年代起,城区和近郊农村男、女青年流行穿西服,妇女烫发也盛行。 饮食 村民主食以小麦、玉米面为主,辅之以豆类、薯类和荞麦面。蔬菜品种主要有辣子、葱、韭菜、菠菜、萝卜、白菜等。习惯于一日三餐,不离面条馒头。早、晚稀饭、馍,佐以凉菜;中午多食面条。菜有“三大王”(鲜辣子、大蒜、鲜生姜),盐、醋调合一碟。平常款待客人常吃臊子面,先一碗捞干面条,后为汤面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如遇婚丧嫁娶,人们常设宴待宾,其酒席主要有三台席,鸡肘席,十碗席,还有“四鬼抬桥”(即四碗菜围一个火锅)。这些席,都摆有热、凉两套,配菜若干道(一碗为一道)。先凉后热(即先酒后饭)。在饮酒时,随即连上数菜,少则五道,多则二十四道,菜样亦不重复。席面的丰富薄寡,在于肉类和上菜道数的多少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,人们的饮食习惯亦有改变。1978年以来,农村逢年过节,全家团聚或设宴待客,肉菜酒类较前增多。近郊和城市更为丰盛,鸡鸭鱼肉,名烟名酒,样样皆有。 居住 本区村民住宅,多以地形条件选建。山区一般靠崖以窑洞为主,兼有房屋。富者瓦房,贫者草屋、瓦房兼有。房舍建筑多为一明两暗,中为正厅,两侧厢房。院落一般筑有围墙大门。富者为四合院,前厅房,后楼房,两面厦子加厨房。一进两院,侧为园子,是饲养牲畜、堆放柴草场所。院内多栽果树花木。冬天人们习惯睡热炕。1983年后,多数村庄已统一规划,建起较整齐的砖木结构瓦房和砖混结构的二层以上的楼房,门窗安装玻璃。城市居民昔日住的草房、油毡小屋已无,除少数居住瓦房外,多数搬居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。 行 解放前,农村交通运输,多以驮畜为主,川道富裕户有木轮、胶轮大车。深山区以人背为主,川道担、挑、背皆有。驮畜有马、骡、驴。一般户养毛驴。人们出外探亲、访友、赶会,主要是步行,也有妇女骑牲畜。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农民生活逐渐富裕,走亲访友,进城办事,一般骑自行车,或开拖拉机,或乘公共汽车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