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老人年过花甲或病重,儿女便置办老衣、棺木。准备老衣5~7身。棺木以松柏为上乘。棺头画画叫软头,漆泥全雕叫硬头。坟墓多用砖箍。贫家棺木,以杨柳或杂木代之,或用薄板装钉,甚至用芦席卷尸掩埋。山区3日内安葬;平原东乡15日内安葬,西乡7日内安葬。 初丧 老人去世,便把尸体绑在耱上。第2天请全命人给死者梳头、洗浴、整容、穿寿衣,称小殓。之后报丧。死者全家在死者埋葬前不得涉足别人家。 入殓 晚上,死者在家族及舅家(女为娘家)外甥等亲人到齐后入殓。有的陪放生前日用品,有的放五色粮和酵子之类,取发家之意。殓毕献饭,孝子守灵,俗称坐草,乡友奔丧,彻夜不眠。 吊唁 葬前隔天上午进行。死者的已婚女子侄女以及外甥女外甥媳妇穿白戴孝,在村外哀痛哭,孝妇迎上,搀到灵前,行礼烧纸,再痛哭一场。死者的女婿、外甥穿白戴孝,到灵前行礼烧纸,然后痛哭。以示哀思。 祭奠 早上挂打纸(12杆或24杆)。灵前儿孙们垂首跪拜,灵后女儿侄女外甥女围坐一起。上午,亲朋乡友送花圈金斗挽幛等祭奠,同村人多搭钱行礼。吊客来时,动乐相迎,由长子相陪到灵前行奠,灵前儿孙们一同行礼,灵后女辈大放悲声,哀乐凄厉。晚饭后,孝子们上祖坟请灵,如配偶在世,就在死者墓地请灵。回灵前祭奠直到深夜。 发葬 葬前,重孝子提斗到坟地扫墓撒五色粮。然后擂鼓3通,行祭礼毕,村人起灵送葬,女孝子先行,男孝子送灵,哀乐悲声同起。由人挑上金斗花圈、打纸随行。长孝子头顶孝盆,在十字街口摔破。有些地方沿途撒纸钱。到坟地灵柩入墓掩埋,孝子行礼,焚烧打纸、纸扎、花圈。 次日晨,男孝子将灵堂胡基(土坯),麦草等运到墓地圆墓。自死日起,逢三七、五七、七七、百日、周年致祭。3周年除服。服期孝子穿白鞋,不办大事,不出远门,不扫灰钱,不贴对联 (贴对联只用蓝绿黄色)。不走亲戚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丧葬习俗逐渐改革。1958年起,吊唁、祭奠、安葬集于一天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村设公墓,死人开追悼会,不动乐,亲友佩黑纱戴白花致哀。近年来旧俗又逐渐恢复。土葬排场大,花销多,葬礼繁,葬期长。俗谚说:“儿出钱,女出声,有钱没钱得硬撑”。丞待改革为火葬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