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称过年。古时叫“元旦”,也叫元日、正日、元正,即一年的第一天。据《长安史话》(两汉分册)载,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,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,从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开始使用太初历,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。辛亥革命后改称“春节”,但民间仍沿用过年称谓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,春节是域内一年中民间最隆重的节日,时间长、礼仪多,历史悠久。农历腊月即进入春节的氛围。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,煮食腊八粥,米、面、豆等合食。取其“吃腊八,年年发”之意。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灶君,实为迷信。传说以灶君为一家之主,送灶君上天,岁岁保平安。用芝麻盐、枣泥等做馅烙成饼,称灶饦馍。祭灶时,由家长率晚辈向灶神烧香,求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,以祈盼来年五谷丰登,全家平安。至今,此习俗在农村依然流传,但不再贴社神像了。 腊月中下旬办年货,二十七八做礼馍、蒸包子、写春联,准备祭祖先,农家一片繁忙景象。村里锣鼓声声,名曰“吵年”,节日气氛渐浓。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,张灯结彩,贴春联、贴门神、敬神灵。傍晚,焚香点蜡祭祖,祭四方之“神”。长辈散“压岁钱”,全家团聚,叙家常,述家谱。80年代后,电视普及,全家围坐观看春节文艺晚会电视实况转播。除夕夜,灯烛彻夜长明不睡觉,称为“守岁”。子夜燃放鞭炮,天亮前洒扫庭院迎接新的一年。大年初一早上普遍吃饺子。初二至初五走亲访友,出嫁女回娘家拜年。 清末民初,移民较多的客户村庄和本籍老户过年习俗略有不同,移民客户多为腊月三十过年、吃年饭。中午一家人团聚坐席,午餐丰盛。客户人家在堂屋正中,用大红纸书写有“供奉天地尊亲师之神位”贴在墙上,并放置祖宗牌位,而当地人家只放置祖宗牌位。 送灯 农历正月初六开始送灯。父母为出嫁女儿送灯,舅父母、舅爷奶为外甥、外孙送灯。娘家为出嫁女第一年送灯十分讲究,叫做送“大灯”。主灯要送宫灯、玻璃灯,还要搭配2~4盏小灯,另外还有水果、麻花、粽子等搭礼。有些地区对送灯的人也有讲究,送灯者应去三辈人,须有一男孩,灯中燃蜡。孩子们晚间挑灯玩耍,直至正月十五,观灯和春节文娱活动达到高潮。
编辑:秦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