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过去,由于经济不发达,城乡文化生活贫乏,本县农民为了交流物资或者纪念神佛,自发立起一些古庙会,如“二月二”、“三月三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八月二”庙会以及县城西关在清朝光绪二十年(1894)左右立起的“十月古会(据说,当时西藏喇嘛去京城向皇上进贡,路过此地,不钻洞子,即不进城门,只好在西门外搭棚迎接,并立会唱戏,以示隆重)”等。此外,还有“争山会”、“娘娘婆会”、“忙农会”等,名目繁多,不一而足。本县逢庙会、古会以及丧葬、过三年等,都唱皮影戏(也叫“小戏”)。本县杨老四、王天德祖传的皮影戏,技艺超群,闻名遐迩;演时行装简单,费用低,群众喜闻乐见。 新中国建立后,秦腔、歌舞、广播、电影、电视等在境内日渐兴盛,皮影戏衰落,偶尔演唱,看的都是些老年人。 本县逢年过节或开大会时,普遍敲锣打鼓。敲法因地而异,如县东乡的“一窝风”、县城区的“连三锤”、县南乡的“十样景”、“孙猴点鼓”等都比较有名,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娱形式之一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