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旧社会,富豪和有钱人家到50岁以后,就开始购备寿衣、寿枋(即棺材),请阴阳先生下罗盘、看风水、择坟地、砌墓。棺木以柏、楸、桐木材为料,各备丧衣五至七件,男用长袍短褂,女为衣裙。但是贫穷人家无力讲究,甚至使用芦席掩尸。 初丧时,先请邻舍老翁老妪整容、穿衣、蒙面,抬置地上,点一盏灯,合家穿白戴孝,焚纸哭泣,称为“烧倒头纸”。然后将遗体放置于灵堂,小殓毕,围孝帘,挂魂幡,立铭旌,献饭菜,孝子坐在灵前的谷草或麦草之上守灵,通宵不眠,俗称“坐草”。当日,请阴阳先生择坟地、打墓,向亲戚报丧。亲友闻悉,携带纸箔、钱物前来吊丧。 埋葬日,亲戚、朋友、邻里帮助,将尸入棺,称为“大殓”。发丧多在早晨进行。村人抬棺,孝子在前拉麻绳扯纤,孝女扶棺,鼓乐开路,徐徐而行,沿途抛撒用白纸剪的圆形方孔“纸钱”。灵柩入穴后,邻人好友填埋拥冢,孝子行礼,焚纸致祭。有钱人家在停丧期间还约请当地有名望的四五个人作为礼宾先生,隆重举行祭礼,并要从礼宾先生中选择名位最高者作为“点主官”。孝子三拜九叩后,由点主官用朱砂笔在写着“×××之王”的“衵”字中加一竖,“王”字加上一点,使之变成“神主”。接着,孝子将木制牌位放于住房供桌之上。 葬后三日,丧主要到坟地添土圆墓。从死日起计算,每过七日祭奠一次,分别称为“头七”、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……直至“终七”。逢七日,要到坟地“请灵”。此后,还要过“百日”、“周年”、“二周年”、“三周年”,亲友都要前来祭奠。属于父母之丧,必持服三年,士不应试,官不莅任。 解放后,不断地进行殡葬改革。国家职工、干部丧后,一般举行吊唁仪式,亲友臂戴黑纱,胸佩白花,俯首默哀,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。单位多送花圈,并举行追悼会。之后,实行土葬。现在,农村丧葬虽然还沿袭旧俗,但已同旧时不同,封建迷信礼俗大大减少或革除。
编辑:秦人
|
|
|
|
|
|